原创 和珅做官时有三不贪,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而第三点更显高明
迪丽瓦拉
2025-07-07 03:03:27
0

和珅是清朝著名的大贪官,嘉庆皇帝抄他的家,竟然抄出了八亿两白银,相当于大清朝十几年的收入,这都不是富可敌国了,和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比皇帝还富有。

乾隆怎么会不知道和珅的所作所为呢?

但乾隆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是他被和珅蒙蔽,而是他心知肚明,和珅的钱就是皇家的“私房钱”。和珅贪的钱越多,嘉庆得到的钱也就越多。

不过,乾隆不发作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和珅太过精明了,他的言行举止都不会让乾隆感觉过界。

就拿他贪污来说,和珅也不是什么钱都拿的,他有自己的原则——“三不贪”。

一、科举钱不贪

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经过千年的发展,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乃是最完备的,发挥出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功能。

清朝时期的名臣如张廷玉,乃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孙嘉淦,乃是康熙五十二年的进士,晚清四大名臣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和曾国藩,都是通过科举入仕。

和珅贪污,第一不贪的就是科举钱。

有人可能会问了,和珅是内阁首席大学士,又管着翰林院,要想在科举上面捞油水,还不是轻轻松松,为何他这样的贪官都不敢染指科举呢?

这还要从清朝科举的特点开始说起了。

唐朝的科举,考试内容与皇帝的喜好息息相关,比如玄宗时期,因为玄宗皇帝喜爱诗词,科举内容中就多加了诗词,这也是为何那么多诗人都能入仕的原因。

清朝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对于汉人文化特别重视,讲究一个文以载道,所以孔子在清朝地位很高,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也就少不了孔孟之道。

清朝的统治者认为,熟读儒家经典的学子,将来做了官之后,能够恪守君臣之理,始终秉持着天地君亲师的观念,这对于皇权的稳固是有积极作用的。

清朝科举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分层次考核,从最低一级的童生到乡试、会试,再到殿试,每一层级都是优中选优,确保了能走到殿试的人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

由于童试和乡试的范围很广,几乎涵盖了每个地方,所以这两种考试都是由当地政府进行组织的,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毕竟没有人会在自己的地盘上作弊。

综合这几个特点就可以知道,和珅之所以不贪科举钱的原因了。

首先和珅自己是乾隆朝多个部门的一把手,他是要为自己的工作负责的,难道会为了一点钱招一个草包进来吗?

第二,除了殿试之外,会试以下的考试体量太小了,就算能贪污这一部分,也不好开价,总不能让和大人去挣小钱吧?

可见,和珅不贪科举钱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他就是最大的朋党,不怕没有人投奔,不如将科举打造成彻底的人才选拔机器,这反而有利于他手里有人才可用。

二、赈灾钱不贪

其实和珅并非是不贪赈灾钱,他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来敛财。

当一个地区发生天灾的时候,国家当然要拨款赈灾,其使用的款项包括最常规的粮草、医疗、防疫以及安置等等,但是,在灾情不明朗的时候,户部无法确定一个明确的拨款数额。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面对纪晓岚的指责,和珅语重心长的给他解释了一番。他说灾民不是人,只要喂得饱就行,一斤小麦可以换三斤麸糠,本来可以救一个人的粮食,现在可以救三个人了。

纪晓岚又问,灾区里,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竟然在贪污!他们难道不知道很多老百姓都已经饿死了吗?

和珅又耐心给他解释,赈灾是大事,但是谁来执行?是直接把粮仓打开让灾民进来吃?那直接乱套了。

所以还要依靠基层官员去帮助朝廷发放粮草救济灾民,不让这些人吃饱了,他们会去为朝廷干活吗?

这个故事虽然充斥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但是管中窥豹可以看出,和珅也算是在费尽心思办事了,他明白,一点油水不给下面的人捞,他们大概率也不会好好办事儿。

在他那个位置上,军政大权统揽一身,他根本不可能做到什么实事不干,专心贪污的。

灾情发生的时候,本身就是户部侍郎的和珅会第一时间下发赈灾款,然后在民间通过钱庄贷款的方式发放赈灾款。

这一环节就是为了喂饱各级官员,有了他们,和珅才能把赈灾这件事办好,才能顺利给乾隆交差,他自己的乌纱帽才能保住。

等到灾情过去,灾区一定会面临着重建,试想一下,这份重任会交给谁呢?自然是和珅,到时候他趁着重建打捞一笔不是更好吗?

三、最精明的“办不成事不贪”

如果说科举不贪、赈灾不贪是和珅受困于自己的身份,那么这“办不成的事不贪”则体现出了和珅高明的政治头脑。

身居高位的人是根本不缺钱的,特别是和珅这样级别的高官。

他平日里敛财的手段主要就是为他人办事或者安排职位,一般人还没有资格给和大人行贿呢。

和珅完全可以收钱不办事,就算他真的这样做,也不会有人持反对意见,因为和大人拿了自己的钱,就说明跟和珅攀上了关系,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和珅不明白吗?

和珅是贪,但他明白有些钱是不能贪的。

他的贪腐之路讲究一个细水长流,既然是做生意,跟熟人做生意最为稳妥,陌生人的钱再多也不能拿。

有了这样的原则,和珅身边的人会成为他的铁杆心腹,这些心腹又会主动去维护和珅的权利地位,地位巩固之后,又能更好的捞钱,不得不感叹和珅的智慧。

所以说,他是贪,但也是聪明的贪,知道怎样将利益最大化。

至于和珅的结局,也正是印证了杨慎的那句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眼见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当乾隆的生命走到尽头的那一刻,也是和珅的人生尽头,这是历史的大势,无论再高明的人,也无法规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契... 融入历史背景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里,虽不常见直面描绘“契丹”和“辽”,但总会穿插其中,如金庸大师的《天龙...
原创 慈... 如果要讨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覆灭,就一定会有人说起慈禧太后。这个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大权在握的...
隋唐:大隋朝的一帅一将四总兵,... 咱们先来瞧瞧大隋朝里那位统帅、那位将领,还有那四位总兵都是何方神圣? 【一帅:指的是兵马大元帅杨林。...
原创 日...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为寻长寿灵丹妙药派徐福东渡。而且跟徐福一起来的还有三千个童男童女们,据说徐福是把他们...
原创 美... 现在拖欠工资已经成了一种常态,特别是那些每天加班996模式的上班族,好不容易熬到发工资那天,老板却告...
原创 “... “韩国故宫”扩建挖到历史遗迹,出土500年历史的文物,却非得和中国三星堆遗址进行对比,结果却让人无法...
原创 您...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桃园三结义,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死生不相负,为人所敬仰;瓦岗结义却全...
原创 解... 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军不论是在武器装备上,还是在兵力人数上都有了大幅度的...
原创 一... 古往今来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了解一般都从书本上和网页上得来。但是这些文字的记载还是过于片面,难以让人...
原创 陈... 郭忏,土木系四大金刚,浙江绍兴诸暨人,保定军校六期炮兵科毕业,抗日战争时英勇杀敌,保家卫国。1929...
为何花剌子模40万精锐难抵10... 1219年,成吉思汗带着蒙古大军首次向西出征,他们的目标就是花剌子模。 这次他带兵出征,手下只有十多...
诸葛亮真正欣赏的大将,并非关羽... 诸葛亮心里真正看重的大将军,其实并不是关羽和张飞,而是另外四个人。就连那个挺厉害的魏延,都比不上他们...
原创 民... 民国时期的保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村主任。 保长这个概念源自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农民的...
白起和韩信谁更厉害? 全文共1825字 | 阅读需4分钟 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白起与韩信犹如两座并峙的高峰,前者以"人屠"...
原创 日... 综述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武器装备普遍领先于我国,别看日本人当时个子不高,但凭借先进专业化的训练以及...
原创 5... 引言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在情感上,古人早已表达了这样一种相见恨晚的...
原创 “... 提及拜占庭帝国,人们一般会想起一个在巴尔干地区历时千年的古老国家,一个继承了罗马帝国一半基业的悠久帝...
原创 日... 19世纪,日本为何要与西方白人杂婚? 日本:将与西方白人杂交,实现人种改良 1853年,四艘黑色近代...
原创 破... 实用历史·楚汉争霸篇·13 引子: 公元前208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成就了西楚霸王的威...
原创 “... 夏侯惇是曹操手下第一大将。不过,他的阵战之能确实比较一般。 至于《三国演义》中两次击败赵云,只是老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