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都必须提到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有时候一些通俗历史读物上描述甲午战争的时候,总是说“清军进行了英勇抵抗”要么就是“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如果细看一下甲午战争的双方的伤亡比,这两句话我觉得都越来越不可信了,尤其是后面一句,你说清军进行了英勇抵抗,一部分清军抵抗确实很激烈,可后面那一句越来越不可信了。
当然,这篇文章主要叙述的对象是甲午陆战,首先咱们知道第一场陆战是安城渡伏击战,日军29人溺死,接下来是成欢驿之战(朝鲜忠清南道牙山的成欢驿附近)此战清军由聂士成指挥,最终清军失败,总损失200余人,而日军死37人,受伤50人,总损失87人,此战的规模较小,但注意,成欢驿之战也是整个甲午战争陆战之中,双方伤亡差距最小的一战,也是清军表现较好的一仗,接下来......
接下来的一仗就是平壤之战,中日甲午战争之中的平壤之战从1894年的9月14日开打,其实平壤之战,前几天的防御都打的挺不错的,就比如船桥里之战,日军死140,伤290,在整个平壤西南方向的战斗之中,日军总共付出了死伤七百零五人的代价,这恐怕是整个甲午战争陆战之中,日军所付出的最高昂的伤亡代价,但清军的优良表现也到此到为止了,此时的清军将领叶志超已完全丧失了信心,居然在第二天率领军队打开平壤城门逃跑,结果在路上被日军伏击,被一举消灭了2100多人,1500多人被当场打死,680多人被俘虏,这场清军表现最好的陆战也就到此为止了。
平壤崩溃之后,清军一路退至鸭绿江江防,到9月26日,清军已全部撤退回中国境内,驻守鸭绿江江防的清军再加上从朝鲜撤退回的清军,总兵力三万余人,日军兵力大约相当,然而,仅仅经过安平河口和虎山两次规模较小的激战之后,鸭绿江江防便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全面崩溃了,其中,安平河口日军伤亡20余人,虎山之战中,清军死495人,日军死34,伤115,应该说虎山之战中清军的抵抗还是比较激烈的,但是整个鸭绿江江防的总兵力是三万人,而清军仅仅死伤了不到千人,就丢弃了江防,此处绝大多数的清军实在是难当“英勇”二字。
鸭绿江江防一崩溃,日军自然长驱直入辽东,然后十月底,日本人又在花园口登陆,11月份攻下金州(金州守军仅3000)大连湾又被清军抛弃,紧接着日军又准备攻打旅顺口,旅顺口清军人数约14000人左右,在旅顺口之战之前,清军在土城子进行了伏击,打死日军12人,日军受伤43人,勉强算是一个局部胜利,但旅顺依旧不保,日军以死66人,353人受伤为代价,攻克了旅顺,而清军的伤亡在一两千,被俘355人,在此之后,旅顺平民被日军屠杀了两万人。
与此同时,西进的日军准备向奉天辽阳等地发动进攻,先后在辽阳东路,以及辽阳南路爆发激战,其中对于凤凰城的失败反攻之中,清军死150人,日军死12人,伤62人。在12月份的缸瓦寨之战,清军难得打出了将近1:1的比例,死伤500人,日军死伤400人。占领金州以及旅顺的日军,继续北上,结果又爆发了盖平之战,结果依然以清军的失败告终,损失700余人,日军损失300人。接下来又是一连串令人无语的伤亡记录:五次反攻海城之战五次反攻海城之战,日本人的伤亡加起来总共才72人,而清军伤亡近千人。
之后的大平山之战,双方罕见的伤亡相当。1895年三月份又爆发了牛庄之战,守卫牛庄的是湘军,最后的结局自不必说,虽然湘军比较顽强,阵亡达1000人,被俘700人,而日军死70,伤300。在辽东南部的最后一场大战,田台庄大战之中,清军死伤2000余人,而日军仅仅付出了160人的代价,1895年四月份的威海卫保卫战,日军也不过付出了死伤400人的代价,而清军损失4000人,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整个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死亡三万余人,而日军也死亡一万余人,但是很可惜,真正死于战斗的不过1200人,其他的都是非战斗损失,可能又会有人把锅扣在“封建”两个字头上,甚至又迷迷糊糊地往前追,又开始探讨中国自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后,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挑一个同时代的,同样不属于近代化军队的战绩就行了,甲午战争之后的台湾保卫战,当地的军民在朝廷已经出卖台湾的情况下,依旧奋起抵抗,取得了击毙击伤敌人5000余人的巨大战果,所以说这和封建两个字有关系吗?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这就是大清王朝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