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走的很安心,留下年仅21岁、忧心忡忡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虽然即位称帝,但朱允炆仍旧觉得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来气来。虽然没有皇祖朱元璋的约束,但还有九个人笼罩在朱允炆的头上,让朱允炆看不清楚天上的太阳。
这九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朱允炆的叔叔们:
辽王朱植
宁王朱权
燕王朱棣
谷王朱橞
代王朱桂
晋王朱棢
秦王朱樉
庆王朱旃
肃王朱媖
之所以提到这九位藩王,是因为这九位藩王的分别镇守在大明王朝北边,其作用非常明显。不管是军队实力,还是重要程度都是其他十六位藩王无法与之相比的。
朱元璋登基以后,便册封了25位藩王,这些藩王不仅有属于自己的王府还有军队,每个王府配备三个卫。每个卫的人数是3000-19000人不等,也就是说每个藩王最少也能有9000人,最多拥有57000人。
但其实即便是拥有最大的57000人跟朝廷相比也不算什么,这是朱元璋在册封藩王时考虑到的。
但凡事总有例外,比如宁王朱权与燕王朱棣,都有十多万的军队,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担负的任务更重,自然需要更多的将士,可以说是兵强马壮。
而其中打仗最生猛的并非是燕王朱棣,而是宁王朱权,就连朱棣都对宁王忌惮三分。
宁王朱权拥有一支八万多人的部队,这样看的话似乎兵力不如燕王朱棣要多,但实际上朱权还拥有一支让燕王都羡慕的部队,就是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全部由蒙古人组成,了解蒙古人的应该知道他们非常善战,很是勇猛。这是朵颜三卫之所以能够组成就是因为明廷给他的待遇更加好一些,在利益面前,这些蒙古人选择了为明廷效力。
正因为大明边境有这九位藩王镇守,所以那些时不时骚扰大明的蒙古人并不敢放肆,对九大藩王很是忌惮。
同样对九大藩王忌惮的还有坐在皇位的朱允炆,其实朱允炆可以称得上一个好人,毕竟父亲朱标病重时都是他在跟前端茶倒水,在父亲朱标病逝以后,还将自己的三个幼弟接来跟自己一起住,就是不想弟弟们沉浸在失去父亲的痛苦之中。
在朱元璋年迈时,也是朱允炆在跟前尽孝。
可以说朱允炆是一个好儿子、好孙子,但好人并不一定适合当好一国之君。
面对这些藩王叔叔们,朱允炆早早便成熟起来。
其实朱允炆在做皇太孙的时候便在心里忌惮这些藩王叔叔们,还曾问过自己祖父这样一个问题:“若是外敌入侵的话,我的叔叔们能帮我杀敌;但若是叔叔心存二人的话,我应当怎么办呢?”
朱元璋为了儿子朱标与孙子朱允炆发动了胡惟庸案与蓝玉案,将那些他认为朱标与或者是朱允炆不能驾驭的老臣都是除掉,给儿子或者孙子留下一个好治理的朝堂。
但是朱元璋忽略了一个问题:朝臣们都处理的差不多了,那么儿子们呢?若是哪一个儿子有异心的话,让尚且经验不足的皇太孙朱允炆该怎么办呢?
朱元璋一时间也没有答案,便反问自己的孙儿朱允炆:“你觉得怎么办才好?”
正因为这是自己一直苦闷的问题,所以才下定决心问祖父,没想到祖父问自己的意见,朱允炆只好硬着头皮回答:“若真是如此的话我会先用德来感化他们,希望他们能迷途知返;若是不行的话便用礼来约束,若还是不知过错的话便会对他们削藩,削藩不成便是将他们的封地给换掉;若还是不知悔改的话,孙儿只好出兵征讨了。”
朱元璋思索了一会,对孙儿大加称赞。或许在朱元璋那里,也没有更好的答案了吧。
其实对朱元璋来说孙儿的话已经最好的策略了,但朱元璋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朱允炆的能力。
再好的策略,若没有能力的话都是妄言。
更何况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三位治国人才,最大的优点是忠心,最大的缺点就是“书读得太多”;虽然对建文帝忠心耿耿,但出谋划策的本事实在是令人堪忧:
第一位是方孝孺,方孝孺是一位从小便熟读经史的天才,而且跟太子朱标是一个老师:宋濂。心存大志:明王道,致太平。他的父亲方克勤因为空印案被朱元璋处死,方孝孺虽多次被人推荐但一直不得朱元璋重用,朱元璋就是想将这位大儒留给自己的孙儿来用,因为此人能帮朱允炆开创太平盛世;但朱元璋忽略了,朱允炆登基后未必是天下未必是太平的。
第二位是齐泰,齐泰是一位文人,压根没上过一次战场,但是朱元璋在一番考核后将其任命为兵部左侍郎,究竟是为何呢?
朱元璋考核的内容是:将所有镇守边界的将领以及藩王的名字说出来;齐泰不仅毫无遗漏按照顺序说了出来,而且分析了各地的形势,让朱元璋非常满意。
第三位便是朱元璋的东宫伴读黄子澄,洪武十八年的会元,朱允炆推心置腹的心腹。朱允炆曾问黄子澄:若是藩王造反该如何?
黄子澄是这样回答的:诸藩王实力只能自保,若是真造反的话,藩王们也不是朝廷的对手;殿下您忘了汉武帝时期七国之乱了吗?
黄子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黄子澄忘了汉武帝有周亚夫,朱允炆有谁呢?
不管是方孝孺、齐泰还是黄子澄均是文人,如何上战场杀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