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末代君主,其上位初期励精图治,使东吴风气为之一变。然而不久之后,他就展现出昏庸的一面。从一位明君变成了一位暴君,最后东吴在他的手中覆灭,似乎也是正常现象?不过这位昏君身上,也并非毫无亮眼之处,除了他上位前期的表现之外。
还有一点颇为有趣,那就是孙皓从始至终,都认为东吴有能力战胜西晋。彼时西晋已经消灭蜀国,东吴与西晋的国力差距几乎有四倍之多。但孙皓仍然有这样的认知,原因又是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觉得,孙皓就是狂妄,夜郎自大,所以才会觉得东吴可以战胜西晋。
这还有什么好分析的?但实际上,仔细读读《三国志》,你会发现,其实孙皓的自信也不是毫无底气。那他的底气来自于何呢?我认为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东吴在与西晋争夺交州的战争中取胜,说起来交州自从东汉末年由士燮统治之后。
便偏安一隅,不参与汉末争霸。然而在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之后,士燮便被迫要在蜀国与东吴之间选边站。鉴于蜀汉弱小而东吴强大,选择东吴倒是情理之中。毕竟你选了蜀汉,东吴来打,蜀汉能不能救得了你还是个问题。言归正传,士燮跟了东吴之后。
交州自然就落到了东吴手中,在士燮去世以后,东吴就直接统治了交州。而东吴的直接统治,与士燮的家族统治相比,势必会引起士燮家族的不满。因此士燮的家族成员又倒向了西晋,引发了持续十几年的交州之乱。在这场战争中,东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至于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原因其实是西晋认为交州不值的投入太多,所以半推半送的给了东吴。但这的确给了孙皓自信,因为他真的斗赢了西晋。其次陆抗取得的西陵大捷,也让孙皓自信爆棚。就西陵大捷本身而言,其实东吴取胜相当不易。
一个弱国的将领带着城池和军队投靠强国,强国同时也派出了援军。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时候,弱国只能坐视强国拿走自己的城池土地。很难平定叛乱,并击退强国的援军。因此西陵大捷的确是东吴可圈可点的战绩,但能取得如此大的胜利,陆抗要拿头功。
与孙皓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也许有人会说,孙皓任命了陆抗,就算是有识人之明,也是功劳。但孙皓任命陆抗,真的是因为识人之明吗?我想不是,至于原因,无外乎还是忌惮陆抗的名声与势力。最后一点,我认为这就是孙皓的性格因素了,他的确过于自信。
从他上位开始,他就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所以行事肆无忌惮,反对他的人无论功劳多大,资历多高,基本上都被他铲除。这样的人,会盲目自信也很正常。各位网友对此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