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期,宣政院的设立,标志着西藏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清朝时期,为了巩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说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等,事实证明,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开始考虑解决西藏问题,考虑到由新疆进入西藏地区有困难,毛主席决定由西南局出兵,刘伯承与邓小平在接到毛主席与党中央的电报后,立刻召开会议商讨选将问题,经过反复思量,刘伯承与邓小平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
张国华是江西永新人,生于1914年,早年时期,张国华在家乡读了几年私塾,因家庭困难,辍学回家,当时革命运动在湖南、江西风起云涌,张国华参加了共产党创办的农民夜校,这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
1929年,怀着救国梦想的张国华,将名字由“福桂”改为“国华”,随后便奔赴井冈山参加了王佐、袁文才的部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一员。张国华虽然年纪不大,打仗却非常勇猛,轻伤不下火线,因在1934年江西矮子岭战斗中表现出众,荣获三等红星奖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国华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115师,张国华担任政治处主任,成为林聂麾下的一名战将,在此期间,张国华率领部队纵横于广大的晋冀鲁豫地区,成功粉碎了日伪军的疯狂进攻,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军政双全的将领。
解放战争开始后,成立了豫皖苏军区,张国华担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委,在此期间,张国华率领部队配合刘邓大军与陈粟大军经略中原作战,随后又配合第二野战军与第三野战军会师中原,发动淮海战役。
到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番号进行整编,张国华被编入第二野战军,担任第十八军军长,率领部队参加了渡江战役、衡宝战役、贵阳和成都战役,从中原地区一直打到大西南。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解决西藏问题的指示,刘伯承与邓小平点将张国华,率领第十八军入藏,张国华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先是发动了昌都战役,为和平解放西藏打下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张国华接到入藏任务时,还发生了一件事。
当时张国华第一个孩子难难病情非常严重,秘书与警卫员连续催促张国华,说夫人和医生要他去医院看一下,张国华大怒道:“3万多人马上要进藏,百事都得有个轻重,今天这个会,我当军长的能离开吗?”
会议开完后,张国华才驱车赶往医院探望,谁知他的孩子难难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可是,张国华没有时间悲伤难过,他还是马不停蹄地率领部队开赴西藏,最终成功解决了西藏问题,让红旗插上了喜马拉雅山脉。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以第十八军为基础,成立了西藏军区,张国华任司令员,谭冠三任政委,1955年,西藏军区升为大军区级,同时这一年张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开国中将。
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张国华却在西藏栽了跟头,险些被打成“走资派”,怎么回事呢?
当时,身为西藏党政军负责人的张国华,按照中央指示,采取了一系列稳定边疆的措施,比如说劝说来藏学生不要干扰部队工作,不要到农牧区和边境搞串联,还将西藏一些上层人物送到北京进行保护,努力维护西藏地区的社会稳定。
然而,张国华的这些措施在“造反派”来看,是“反革命”的一种表现,便将矛头指向了张国华,加上张国华积劳成疾,心脏病复发,便离开了待了十七年的西藏,回到北京治病。
当时的四川也是“乱成一锅粥”,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被打倒,在此情况下,张国华奉命来到成都,出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与成都军区党委第一书记,此外,张国华还担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与四川省革委会主任,是四川名副其实的一把手。
鉴于在西藏的教训,张国华坚决按照中央指示办事,当时,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有梁兴初、刘结挺与张西挺,梁兴初属于保守派,刘结挺与张西挺夫妇是典型的“造反派”,张国华在其中起着“和事佬”的作用,人称“八级泥水匠”,总体上对刘张二人是支持的。
然而,当时四川的混乱局面,使得张国华日夜无休地工作,病情反复发作,1972年2月20日,张国华在开会时发言,心脏病突发,倒在了会场上。周总理得知消息后,立刻指派专家医疗组赶赴成都进行抢救,但还是晚了一步。
1972年2月21日,张国华病逝,年仅58岁。
张国华去世后,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专门抽出时间到北京西郊机场,迎接张国华的骨灰,含泪说道:“中央正要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走了。”对于张国华的离世,毛主席也非常惋惜:“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