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狂妄的日寇终于撕下伪装面具,露出了对我华夏河山蓄谋千年的狼子野心。1938年8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达成合作抗战、一致对外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接受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正式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随后,朱德总司令命令八路军所辖三个师开赴山西,支援第二战区国军抗击日寇。9月25日,林彪和聂荣臻指挥八路军115师主力于平型关地区伏击日军,获平型关大捷,此战是八路军与日军交手的第一战。但此后,八路军总部经过缜密研究的,决定放弃与日军进行大规模正面作战的模式,改为创建敌后根据地,发挥游击战,伺机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作战方针。
此后,八路军并未参与阎锡山组织的忻口会战,国军将领对此颇有微词。但国军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而八路军却在敌后屡次以游击、伏击战重创日军,连续打出多场精彩战斗,也让国军众将领刮目相看。
而实际上,八路军选择避开正面战场,也实属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首先,八路军刚刚改编,总兵力只有四万余人,蒋介石实际上只给了一个军的番号,规模不大。其次,八路军装备极其落后,战士们手中的武器大部分为老套筒、汉阳造、中正式等老旧步枪,轻重机枪奇缺,火炮几乎没有。更要命的是子弹极度缺乏,平均每个战士不到五发,招募来的新兵连枪都没有,只能持缨枪、背大刀。国军方面则阳奉阴违,答应给予八路军的补给迟迟未与发放,仅仅在太原陷落之前凭卫立煌的特批才获得部分补充。
此外,国军部分军官对中共军队成见颇深,即便是在抗击日寇时仍存门户之见,不予配合。平型关伏击战,本可全歼日寇,但负责后方堵截的国军部队,在关键时刻袖手旁观不予支援,导致115师不得不发起全军冲锋,与日军展开肉搏。也正是这场惨烈战斗使八路军总部认识到,日军战斗力之强悍远超我军预想,以我军现有之实力在正面战场绝无取胜可能。其次,国军军官普遍对我军具有极深成见,短期内难有改观,蒋介石惯用正面战场剪除异己的陷阱,因此,我军立即做出战略改变。
平型关大捷之后,八路军化整为零,当时国内各界包括众多舆论都对中共提出质疑之声。但不久我军在敌后战场遍地开花,频频传出伏击日军的捷报,扬我八路军抗日威名,其中的长生口两次伏击日军,就是极为经典的战例。这两次伏击在战前策划、战地侦查、临机反应、战后转移等方面做得滴水不漏,更是挫败日军两次大型军事行动,有利的配合了国军正面战场作战。
1937年,日军进犯山西,阎锡山在忻口布下重兵与日军展开激战,日军多路出击,第20师团与第109师团兵指太原门户娘子关。日军进击的同时还分兵进入井陉,攻取井陉咽喉旧关,日军占领旧关之后,控制了井陉,并策划由此出兵迂回至娘子关后方,配合正面部队夹击驻守娘子的国军。
八路军总部在知悉日军占领井陉之后,很快判断出日军可能由此出兵迂回娘子关的意图。随后,刘伯承命令386旅旅长陈赓即刻率部于井陉设伏伺机对日军发动攻击,破坏其迂回意图,陈赓得到命令之后,立即命令772团一部赶赴井陉准备作战。
井陉是太行山区自古以来的兵家交通要道,有着太行八陉第五陉的美誉,而在井陉险要之处修建的旧关,更是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陈赓在研究了井陉地区详细的地形结构以及战场形势之后,立刻意识到此次作战时间紧、任务重,并且当时只有3营2个连的兵力靠近前沿,其他部队还在路上。为了保证战斗的突然性以及攻击猛烈性,陈赓命令772团副团长亲自带着3营上,务必痛击日军。
这个副团长不是一般人物,他就是原红四方面军第28团团长王近山,打起仗来不要命,人送绰号“王疯子”!这个王近山,性格直爽、刚烈,极具军事天赋,打仗以勇猛著称,据说此人就是著名小说《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陈赓在关键时刻让王近山亲自上阵,就是为了把这一仗打个精彩出来。
陈赓率领772团于10月20日到达井陉县内的支沙口,此处距离日军盘踞的旧关只有十几公里。陈赓派人在详细探查了周边地形地貌以及日军部署情况,陈赓发现井陉有通往娘子关侧翼的古道,尽管道路狭窄,但步兵及小型军车依旧可以通过。因此,陈赓判断,日军肯定会由井陉小道出奇兵迂回侧击驻守娘子关的国军。为了阻止日军迂回策略,陈赓决定先发制人,抢在日军出发之前对其发起攻击,打乱其阵脚。另外,侦察兵报告,日军一个中队正在长生口附近的板桥村宿营,并且守备相对松懈。陈赓于是决定派王近山带领3营夜袭板桥村,攻其不备,灭了这伙日军。
事不宜迟,王近山接到陈赓的命令之后,立即带领3营两个连的弟兄连夜向板桥村方向疾行。10月份的太行山区,秋高气爽,数百名八路军战士在副团长王近山的带领下,翻山越岭,如履平地。772团是386旅的主力,当时刚刚接受改编,该团大多数战士都是参加过反围剿和万里长征的红军老兵,长途奔袭、跋山涉水、近战夜战,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10月20日拂晓以前,王近山率部到达长生口,正准备安排在此设伏,突然接到侦察兵报告,板桥村方向突然出现一支部队,不到100人的规模,正在向长生口方向行进,距此处仅有几公里了。王近山立刻意识到,板桥村有日军的宿营地,不可能是国军队伍,这有可能是日军的先头部队,应该是向娘子关方向探路打前站的。时间紧急,必须立即准备伏击,王近山立刻命令部队抢占长生口两侧的制高点,准备发动突袭,同时派人迂回到长生口河沟的两头,准备把这支队伍堵截在长生口里面彻底歼灭掉。
长生口实际上是一条干枯的河沟,夏季太行山下暴雨的时候这里就会被灌满水,成为天然的排水沟,北方天旱,大部分时候都是干枯状态。住在此地的百姓,千百年来人走车轧,早已被踩得又硬又平,成了山里的交通要道。长生口河沟的底部蜿蜒曲折,宽度只有两到三米,两侧是高达十几米的斜坡和峭壁。
按照常理此处是设伏的绝佳地点,对于要通过的军队来说是险地,应该提前派出尖兵探查路况,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但是日军从进犯山西以来,一路势如破竹,顺风顺水,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再加之在此地宿营多日未见敌情,因此这支刚刚睡醒的部队行军极为随意,松松垮垮,晃晃悠悠,一头就扎进了长生口河沟。
王近山发现日军的时候天正拂晓,高耸的太行山挡住了来自东方的阳光,山里的白天总比平原要晚一会。半个小时之后,卧倒在河沟两侧的高地上,凭肉眼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河沟底部的蜿蜒小路和青青的绿草。王近山趴在制高点上,一动不动地盯着那支缓慢行进的日军队伍,就好似山中的头狼领着狼群围成了圈,眼盯着羊群往自己嘴里送,只不过现在这些羊群是曾经残暴的日本鬼子。
卧伏在王近山一侧的连长有些按耐不住,问道:“团长,打吧!”王近山斜楞了他一眼,说道:“着什么急啊!饺子还没全下锅呢,别慌着盖盖儿啊!”他指着下面日军对这个连长说:“看见没有,小鬼子真是富得流油啊,崭新的三八大盖儿,子弹袋里鼓鼓囊囊的可都是真家伙,还有歪把子呢,他娘的,老王我今天要发个小财。告诉弟兄们,等会儿老子枪一响,给我铆足了劲,狠狠地打,别怕浪费子弹。等鬼子一乱,立刻冲下去,刺刀见红,二十分钟解决战斗!”
等日军全部进入长生口,王近山抬起他手中的驳壳枪,瞄准头前骑马的日军队长,一枪就掀了这小子的天灵盖。枪声一响,河沟两侧数百杆枪同时开火,步枪、机枪、手榴弹齐下。河沟底部的日军毫无防备,队长被击毙,顿时惊慌失措,乱作一团,一边向后逃窜,一边胡乱开枪还击。
八路军手上弹药有限,打了也就三分钟,河沟里的日军已经陷入混乱,王近山把驳壳枪往腰里一别,拔出背在身上的大刀,大喊一声:“弟兄们,给我冲!”第一个冲下山坡,两侧山坡上的八路军立即端起刺刀一起冲向日军。王近山第一个冲到河沟底部,下面的鬼子被打急了眼,见有人冲下来,抬起刺刀就刺。
王近山绰号王疯子,就是因为打起仗来不要命,像疯子一样,尤其喜欢玩刀,长征的时候和国军展开白刃战,经常把大刀砍到刀口卷刃还不过瘾。这次和鬼子玩刀,老王更是兴奋,日本鬼子都经过长期严格的刺杀训练,刺刀技术不差,但王近山身经百战,并且身上有功夫,一刀轻松拨开鬼子的刺刀,顺势转身一刀横劈过去,这倒霉鬼子立即人头落地。在王近山的带领下,八路军在狭窄的河沟子里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河沟里的日军只有不到100人,第一拨火力覆盖就被消灭了三分之一,剩下的拼命向板桥方向夺路而逃,最终一小部分命大的鬼子侥幸逃出了长生口,连滚带爬跑回军营。
王近山命令部队,尽快打扫战场,将鬼子的所有装备,能拿的全部拿走。此战缴获机枪一挺,三八式步枪数十只,以及若干手榴弹和大批子弹,日军负责运输的骡子也有四匹被我军缴获。经战后统计,王近山率领772团3营在长生口发起的伏击战,共击毙日军五十余人,击伤数十人。长生口伏击战结束后,王近山按照陈赓的命令,在此后几天里,接连在七亘村、东石门、马山村等三处对日军发起了多次伏击战,击毙日军四五百人,缴获颇丰,而我军仅付出了伤亡数十人的微小代价。
由于井陉周边接连发生攻击性极强的伏击,使得在旧关留守的日军不敢轻易出入太行山区的小路,随后迂回侧击娘子关的计划也被迫取消。长生口伏击战取得了巨大战果,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并重创日军,国军从此也对我军游击战另眼相看。
1937年11月,日军强攻太原,太原守军在傅作义的率领下拼死抵抗,但终因实力悬殊过大,太原城破。太原陷落标志着国民党中央军和阎锡山晋绥军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的抵抗以失败告终,此后,日军开始将矛头对准在敌后逐步发展壮大的八路军根据地。为了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八路军在各地展开针对日寇的反击作战。
1938年2月,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决定攻击驻扎在井陉旧关的日军,吸引附近日伪兵力来救,趁机打援。为了保障这次作战任务的成功,刘伯承将385旅和386旅同时调至井陉县境内配合作战。129师此次作战任务的大体部署是由385旅769团佯装攻击日军旧关据点,只在外围进行包围攻击,并不发起实际攻城作战。待日军派援军向旧关行进时由386旅772团进行伏击歼灭。战术的安排很简单,但具体执行起来需要指挥员丰富的战斗经验和灵活的战场应变能力,而这种围城打援的战术也在敌后抗战中成为我军熟练运用的经典战法。
佯攻旧关据点实际上就是做做样子,操作起来很简单,打援才是此次作战的重中之重,具体在哪里打?怎么打?都是需要缜密考虑,精细筹划的,万一地点选不对,或者敌人早有防备,都将使战斗计划大打折扣,甚至功亏一篑。在选取伏击地点的时候,陈赓再一次把目光锁定在了长生口。
再打长生口?很多指战员表示不太理解,因为就几个月之前,王近山刚刚在这里把小鬼子狠揍了一顿,长生口一战很是出名了,连鬼子的师团长都惊动了。现在还把伏击地点选在这里,小鬼子能上当吗?尽管很多人表示质疑,但刘伯承支持陈赓的选择,兵不厌诈,连我们自己都认为不应该在这里设伏,敌人在潜意识中也会认为八路军不会愚蠢到在同一地点打两次伏击。我们就是要做敌人想不到的事,就是要往敌人想不到的地方去,打就打他个意料之外。伏击地点最终再一次选择在了长生口。
此次作战规模远大于上次,为了做到万事俱备,陈赓亲自率领771团和772团星夜兼程赶赴预定集结地支沙口。陈赓在支沙口做了具体战斗部署,长生口的伏击任务交给772团2营,由团长叶成焕亲自指挥。同时771团向长生口前后两个方向分别派出两个连,密切注意旧关以及援军来路的情况,并随时策应772团伏击。
随后,叶成焕带领2营连夜奔赴长生口,提前一天在此处完成隐蔽埋伏,等待敌之援军到来。2月22日凌晨,在确定所有打援队伍都已进入预先指定位置,完成伏击准备之后,385旅769团开始向旧关发起攻击。睡梦中的日军被突如其来的枪炮声惊醒,随后迫击炮弹、机枪弹、步枪弹朝着旧关日军营地猛烈射击。毫无防备的日军一时间惊慌失措,误以为有大股中国军队真的要攻击旧关,一面仓促还击,一面向驻扎在井陉的日军求援,第一步佯攻引援的战术初获成功。
2月的晋西北天寒地冻,772团2营的战士们已经在长生口潜伏了一天一夜,就等日本鬼子的援兵再次进入这段蜿蜒的河沟里。22日拂晓,叶成焕接到报告,有一队日军卡车正由井陉县城方向向长生口疾驰而来,大约有七八两卡车,车上装的全是日本兵。叶成焕立刻意识到,鬼子的援兵到了,随即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
时年24岁的叶成焕已经是有十年党龄的老红军,老党员了,尽管非常年轻,但是战斗经验非常丰富,是红四方面军有名的猛将。这次叶成焕亲自挑选了772团的主力精锐2营担任长生口伏击的主攻任务,2营被称为“夜老虎”非常擅长夜战也近战,正适合在此地给日军予以重击。
日军曾经在长生口遭遇过八路军的伏击,这次驰援旧关的日军警备队队长荒井丰吉在选择路线的时候也曾经犹豫过。对于这个不吉利的地方,他曾考虑放弃,但是职业军人的常识告诉他,敌人不会在同一地方再次用同样的方法袭击自己,因为这是兵家大忌。此外,要在崇山峻岭之中尽快支援旧关,长生口几乎是一个必经之路,也是附近能够通过汽车的唯一道路。
为了保障军队快速地在太行山区通行以及运输军用物资,日军也对山间道路进行过整修,大部分道路可以通行汽车。现在,荒井丰吉正率领8辆军用卡车,浩浩荡荡地向旧关方向飞奔。着急赶往旧关的荒井丰吉和上次那支日军小队一样,一头扎进了河沟底部,也没来得及派尖兵探路,他还不知道在两侧的斜坡和峭壁上正有几百条枪对着他。
尽管长生口河沟底部的道路被修整过后可以通车,但是宽大的日军卡车在曲曲折折的河沟底部穿行,根本快不起来。8辆车一辆一辆先后进入了昌盛河口,叶成焕见时机已到,命令部队发起攻击。霎时间,上百颗手榴弹同时飞向缓慢前行的汽车,随后潜伏多时的八路军战士对准日军火力全开,轻重机枪、步枪此起彼伏。荒井丰吉突然遭到两侧高地的袭击,立刻意识到自己已经身陷重围,在这么陡峭狭隘的河沟里被伏击,几乎没有生存的希望。他一面指挥日军开始向两侧高地反击,一面催促司机加快速度冲出长生口。
由于荒井丰吉非常活跃,上下挥舞指挥刀又使自己非常显眼,终于被我八路军神枪手盯上,300米开外一枪击中荒井丰吉的脑门,将其击毙。日军突然遭遇猛烈袭击,指挥官又遭击毙,形势更加混乱,只能一边向外突围一边胡乱还击。见到大部分日军已经跳下汽车还击,叶成焕命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全体向敌军冲锋。
冲锋号声突然响彻山谷,2营战士端起刺刀向山下日军发起猛烈冲锋,双方在长生口河沟内再一次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日军遭遇突袭惊慌失措,我军由上而下,借势冲锋,日军很快被我军压制,激烈的近身搏杀仅仅持续了半个小时就宣告结束。我军此战击毙日军一百三十余人,炸毁日军运兵卡车五辆,缴获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若干以及大批弹药。日军在匆忙中有三辆卡车载着少数残兵,跌跌撞撞冲出了长生口,侥幸保住了一条性命。
772团完成伏击任务之后,立即打扫战场并快速撤离,同时派人通知在旧关外围佯攻的385旅769团任务完成,立即撤退。最终,386旅、386旅密切配合在长生口发起了第二次伏击,再次重创日军,导致日军对此地产生了阴影,后来再从这里通过,首先要派侦察兵仔仔细细探查过后才敢全面戒备的快速通过。
两次长生口伏击战,彰显了我八路军灵活的游击战战术,同时也证明了我军采用这种战术是正确的科学的。这两次战斗尽管规模不大,甚至有人称之为“牛刀杀鸡”,但事实证明这种战术对付日军非常管用,长生口伏击战成为我军的经典案例,在整个八路军系统内得到普遍推广。此后数年中,八路军各部频频发动此类小型作战行动袭击日军,使得日军不得不调集重兵针对我敌后根据地,但即便如此,我八路军凭借坚强的勇气和高超的谋略,不断的打击日寇,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