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的日俄战争让沙俄感到震惊。东亚怎么会突然出现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
事实上,自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沙俄就注意到了日本的潜力。但沙俄人对亚洲人一直持轻视态度,当时的亚洲国家常常成为他们的欺凌对象。
清朝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屈服于不平等条约,战场上鲜有胜绩。
西亚的奥斯曼土耳其,被西方称为“亚洲病夫”,情况比清朝更糟,如今的土耳其领土仅为奥斯曼帝国的七分之一,可见其颓败程度。
印度属于英国的殖民地,越南、柬埔寨归法国管辖,印尼是荷兰的殖民地,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被英国控制。
伊朗被英国和沙俄瓜分,中亚五国成为沙俄的领土,整个中东地区也充满了英国的影响力。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亚洲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战场上抗衡欧洲国家,完全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沙俄自信满满,认为即使日本有所进步,也只能在小范围内有所作为,结果在日俄战争中遭到了沉重打击,沙俄海军损失惨重,陆军也全线溃败。
中东铁路的建成,意味着日俄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
早在1896年,沙俄就开始在东北地区铺设铁路,即中东铁路。这条铁路的建设标志着沙俄正式进入黑龙江南部地区,企图控制中国东北。
两件事情特别刺激了日本人的敏感神经:
首先,东北的南部是辽东半岛,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要求清政府割让半岛,但遭到沙俄的强烈反对,日本被迫放弃这块地区,要求清政府用3000万两白银赎回。
其次,东北与半岛毗邻,甲午战争后,半岛已从清朝的附庸国转变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但东北亚的局势并非清一色清朝所能控制,半岛是否真正控制在日本手中,还需看沙俄的态度。
因此,当中东铁路开始修建时,日本已经感觉到了威胁,明白沙俄在觊觎东北的同时,必然也会对半岛采取行动。这让日本感到非常头疼。
从综合国力来看,日本与沙俄的实力差距巨大,军事上也似乎无法取胜。如果能和平解决半岛问题,对日本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结果。他们希望争取更多时间来发展国家。
但1903年7月,中东铁路正式通车,预示着东北开始进入沙俄时代。而西伯利亚铁路的即将通车,将连通莫斯科至海参崴,一旦完工,欧洲的俄军就能源源不断地抵达远东。
如果不在西伯利亚铁路通车前解决半岛问题,东北成为沙俄的地盘就成了定局。一旦东北失守,半岛也难以保全,因为半岛上的海港对任何国家都极具吸引力。
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离不开英美的支持。
早在1900年,沙俄已派遣17万兵力占领东北地区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即今天地图上的“鸡头”部分。
1903年7月中东铁路通车后,大量俄族村庄在各个车站周围形成,随之而来的大多是军人及其家属。显然,沙俄已将这里视为自己的领土。
不仅如此,沙俄还开始向半岛渗透,这直接激怒了日本。日本一直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面对实力强大、正处于兵锋之势的沙俄,谈判似乎无济于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有道理都显得苍白无力。当然,日本也没有太多道理可讲,半岛本来就是他们从清朝手中夺取的。
日本明白,单靠自己难以与沙俄抗衡,因此在1902年,日本寻求英国的支持,双方达成了英日同盟。
英国为何要与沙俄为敌?实际上,这两国本就是天生的对手。无论是在西亚的奥斯曼土耳其,还是中亚的伊朗、阿富汗,英国都在与沙俄角逐,而且英国通常能占上风。
如果没有英国的阻挠,沙俄早就能在亚洲大陆上称霸了。因此,当沙俄开始垄断东北地区后,英国不希望沙俄在东北亚进一步扩张,选择支持日本。
英国的做法非常聪明,他们在东北亚没有太多利益,因此没有亲自参战,仅在背后支持日本。战争期间,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沙俄海军在其殖民地停靠补给,这一举措直接削弱了沙俄的海上力量。当沙俄的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经历长途航行,疲惫不堪地抵达远东战场时,只能被精力充沛的日本海军所击败。
除了英国外,美国也在背后支持日本。当时的美国并未像现在这般强大,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经济利益。美国之所以支持日本,是希望阻止沙俄在东北独占鳌头,美国也希望进入东北的贸易市场。
当时日本的财政年收入仅为2亿日元,而日俄战争的花费高达15亿日元,其中大部分资金都是美国贷款。尽管如此,战后美国并没有在东北获得预期的利益。
一战期间,日本几乎占领了整个远东。
日俄战争之后,俄国人第一次意识到亚洲人的强大威胁。当年俄国吞并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51万平方公里的外西北,以及接近180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地区,清朝只能默默忍受,不敢正面抗争。
即使在沙俄占领东北80万平方公里土地时,清朝也只是提出正式抗议,没有采取更激烈的措施,这使得俄国人认为亚洲,尤其是东亚人很容易欺负。然而1905年,他们却遭到了日本的猛烈反击。
国与国之间的争斗,最终只是为了利益,面子并不重要。因此,从1907年开始,沙俄改变了态度,开始寻求与日本的友好关系。
双方签订了四份密约,共同分割了东北和内蒙古的利益,沙俄支持日本在半岛的势力,日本则支持沙俄在外蒙的利益。通过这种合作,日本和俄国共同将美国从东北市场中排除,美国对此感到非常愤怒,但无计可施。
但是1905年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俄国人的心,他们认为沙皇尼古拉二世不适合领导俄国走向强大,国内接连爆发了多起起义。
1917年,岌岌可危的沙俄政权最终崩溃。新成立的苏维埃俄国为了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国内经济,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不仅割让了西部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支付了巨额赔款给德国。
当时很多俄国人认为列宁是德国派来的间谍,背叛了俄国的国家利益。不过,苏联后来的发展掩盖了这段历史的影响。
德国从中受益,但协约国却一无所获,沙俄作为协约国成员,突然退出战争并大量让利给德国,这无疑是对协约国其他成员的背叛。
因此,协约国开始陆续派兵进入俄国,尤其是日本,直接派遣了七万兵力,占领了远东地区,一路打到了贝加尔湖地区。他们甚至试图在外蒙地区扶持自己的代理人。
不过,日本在远东和外蒙支持的代理人表现不佳,不久就被苏联势力击败。尤其是远东共和国成立之后,协约国失去了继续干涉的合法理由。
1922年,随着协约国军队的撤离,日本也含恨撤出了海参崴,退出了远东地区。新成立的远东共和国随后结束了其历史使命,被并入苏联。
俄国人对日本的阴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逐渐消散。
在东亚,唯一能对抗沙俄的就是日本,这成了1905年到1945年这40年期间俄国人的共识。
这40年里,无论是沙俄、苏维埃俄国还是苏联,在东北亚都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尽量避免与日本直接冲突。
1932年,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成立,苏联是首批表示支持的国家。1935年,日本多次干扰中东铁路运营,苏联无奈,最终以1.4亿日元的价格将其卖给了日本。
1938年,苏联与日本发生了一些小规模冲突,包括张鼓峰事件和诺门汉战役。在这两场战斗中,日军遭遇了一些挫败,苏军为俄国人挽回了一些面子。日本试图通过这些摩擦来测试苏联的实力。有观点认为,这两场战役的失败让日本放弃了向北攻击苏联的计划,但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总的来说,由于双方都未投入大量军队,这些仅仅是局部摩擦,无法与日俄战争相比。同时,苏联在内部清洗了大量军事指挥官,至少处决了80万人,内耗严重,不敢轻易与日本进行大规模战斗。
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开启,苏联忙于在西部构筑东方战线,没有精力与日本发生冲突。
1940年9月,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建立了轴心国联盟。苏联曾试图加入轴心国,但斯大林提出的条件太高,包括希望将芬兰、瑞典和黑海纳入苏联控制范围。芬兰和罗马尼亚是德国的盟友,瑞典在背后支持德国,如果背叛这些盟友,对德国来说损失巨大,因此苏联被排除在外。
1940年11月,德国和苏联的合作谈判陷入僵局,德国开始策划“巴巴罗萨计划”。苏联虽然意识到德军可能有意向苏联发动攻击,但时间估计错误。为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在1941年4月,与日本达成了《苏日中立条约》。
此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苏日两国并未爆发战争。1945年5月,德国投降,标志着二战欧洲战场的结束。直到8月8日,苏联才正式对日宣战。战争持续到9月2日,日本关东军被苏联军队迅速击败。斯大林公开表示,40年前的日俄战争之仇终于得以报复!
由此可见,尤其是对于俄国的老一代人
来说,他们在东亚最害怕的对手是日本。在同盟国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在40年后报了这一箭之仇。美国力保日本,很可能是为了在东北亚为苏联留下一个足够让其头疼的对手。#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