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7月8日电(通讯员:官尚青 包艳玲)
为缅怀红军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了解革命历史,让党史学习教育走心、走深、走实,2024年7月8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暑期三下乡“学‘习’路上 踔厉‘黔’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团走进贵州遵义市凤凰山南麓的红军山烈士陵园,共同缅怀在遵义战役中的革命先烈。
图为团队进入遵义红军烈士陵园 通讯员 陈必琴 摄
红军英魂,永垂不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它不仅是红军战士英勇牺牲的象征,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站在碑前,我仿佛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炮火轰鸣,先烈们为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35米高的碑体上,“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熠熠生辉,碑后大圆环内的浮雕生动描绘了强渡乌江、遵义迎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等长征壮举,令人肃然起敬。贺环外壁镶嵌的28颗星星,则象征着党从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的28年艰苦历程,以及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
图为红军烈士陵园纪念碑 通讯员 包艳玲 摄
英烈青春,忠诚永铸。“中华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总有这样的一些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在陵园右侧高处,绵延着红军英烈墙,每一块名牌都是一位英勇生命的印记,镌刻着烈士的籍贯与青春年华。这些红军烈士,来自中国的大江南北,他们在花样年华里,为了民族的自由与人民的福祉,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牺牲之路。他们的年龄,许多甚至轻于你我,却已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奉献。站在墙前,不禁为这些年轻而伟大的灵魂深深致敬。
无名丰碑,铭记于心。然而在庄严肃穆的英烈墙尽头,伫立着一面留白之墙,其上未镌姓名,唯余中央一洁白石雕花圈,醒目地刻着“无名烈士”四字。面对这无名丰碑,不禁遐想:他们是谁?来自何方?家中是否尚有亲人挂念?这些疑问,或许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它们深深镌刻在这片大地、这些山河之间,更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
无名英雄,长征壮举。我不禁想到在长征中,有许多无名英雄们,以坚韧不拔之志翻越崇山峻岭,以无畏无惧之心横渡湍急河流,徒步穿越宽广无垠的草地,直面极端天气的严酷考验。猴场会议后,他们毅然向乌江挺进,面对贵州第一大江的天险,红军战士们以绳索架桥,虽屡遭摧毁,却仍奋勇向前,以竹筏强渡乌江,无数英魂最终长眠于滔滔江水之中。为打破敌人“围剿”,他们四渡赤水,在波涛汹涌中用生命换取红军跳出包围圈的机会。雪山草地,自然环境最为恶劣之地,却见证了红军的顽强与坚持,他们身着单薄棉衣,踏过无人区,最终铸就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信仰灯塔,无名赞歌。回溯这段历史,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是什么让他们连名字都不曾留下就牺牲自己?答案是那份坚定的红色信仰。在那片被历史铭记的土地上,红色信仰如同一盏不灭的灯塔,照亮了无数英雄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穿透黑暗、跨越生死的力量。在他们之中,有的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那条充满荆棘与未知的道路。他们知道,前方可能是死亡,但他们更知道,自己的牺牲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与安宁。那份对信念的执着,让他们即便面对生死考验,也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
他们都有名字,只是他们不曾留下姓名。一个个无名英雄,构成了一个伟大的群体。“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一曲《祖国不会忘记》,表达了我们对无名英雄的致敬之情。
图为大合照 通讯员 宋睿男 摄
此次参观红军烈士陵园,对于我而言是一次红色洗礼。教育可以是有声,也可以是无声;英雄可以是有名,也可以是无名。牢记历史的国家才有根,记住英雄的民族才有魂。铭记是最好的致敬,传承是最好的缅怀。铭记,是因为追思中饱含我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传承,是因为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更是因为肩上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