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觉得编纂一部朝代史是一项十分简单的任务,似乎随意一做就可以完成。然而,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王朝大多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漫长的时间跨度成为了后世对前朝历史的编纂最为棘手的障碍。
王朝统治的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其开国时间的遥远,从而导致大量未知与不确定的历史事件;同时,能够作为参考资料的文献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参差不齐。关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常常出现不同的观点,甚至彼此差异颇大,这让后代的史学家在修订前朝历史时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追溯前朝历史的工作最为繁琐的任务就是:找出所有可以利用的文献、逐一进行对比与鉴别,最后才能将其整理成书。基于这种复杂性,修史的时间越长,对于相关文献的甄别与考究显得尤为细致与谨慎,从而使得最终的历史作品更具可信度。
《明史》的编纂开始于顺治二年,直到清朝的乾隆年间才完成,历时长达九十多年。这部史书的最终成果内容详尽,几乎无可挑剔。然而,很多人对清朝所修的《明史》的客观性表示怀疑,认为其中对明朝进行了极力的抹黑,缺乏客观性。实情却完全相反,清朝在《明史》中对明朝,特别是明朝皇帝的个人评价,多有赞美之词。
例如,明成祖朱棣曾下令诛杀方孝儒全家,这在《明实录》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己亥诏恤先臣方孝孺遗胤 … … ” 但在《明史》中,为了美化朱棣的形象,这段历史直接被删去。此外,对于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不足一个月便去世的情况,《明史》居然也对此表示赞赏,认为他“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表达出一种“天妒英才”的感慨。
由此可见,《明史》中对明朝的描述实际上相当客观。有人可能会提到明武宗所谓的“应州大捷”,拿它与蒙古的战损进行比较,然而,记录“鞑靼伤亡十六人,明朝阵亡五十二人”的,实际上是明朝自己的史官所编写的《明实录》,而不是《明史》。
相比之下,《元史》的整个编纂过程仅用了334年,甚至不到一年,其第一阶段的编纂仅耗时一百余天。这使得《元史》对史资料的引用没有经过严格的甄别,导致整部作品显得粗制滥造。就如肥猫兄所提到的,有一例中《元史》直接引用元朝文件,将明太祖朱元璋称为“贼”,这无疑是个天大的笑话。
因此,《明史》的可信度显然要远高于《元史》。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删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