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最显赫的一个机构非内务府莫属。这个机构主掌着皇帝一生的日常起居、饮食起居,甚至连一些私密事务都在其掌控之下。即便身处权力巅峰的皇帝,对他们也不敢随意冒犯。为了使得内务府的官员能够忠诚地为自己服务,皇帝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然而即便是皇帝的制度再如何完善,面对内务府的官员,他们依然我行我素,贪污腐败的行为依旧猖獗,那些制度在他们眼里毫无约束力。
不仅内务府如此,即便是国库这样的重地,加之戒备森严,也常常遭受窃贼光顾。这种监守自盗的现象俯拾皆是,显然国库的守卫者与贼人之间的勾当相当猖獗。至于他们偷取库银的手法极其肮脏,恕我在此不作过多描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以了解更多。
内务府的贪污手法则显得相对明目张胆,偷取库银的手法在他们眼中也显得十分低级。其一,低价购买物品再高价上报,这种做法与倒卖实则差异不大。他们披着皇帝的名号,利用皇家的资金以极低的价格购入物品,再在账册上报出一个虚高的价格,这样一来,从中产生的差价便成了他们的收入。
其二,直接进行贪污。制度再完善,只要缺乏有效监督,那么在贪污面前一切都是空谈。只要手下的官员能做到绝对的忠诚,上层人物便不会对其过于追究,这也导致内务府的太监们极少有意愿离开那个权力中心,即使有升迁的机会,他们也会显得不情愿。
在晚清时期,单是为了在皇宫门口搭一个简陋的竹棚,所需花费就高达几万两银子,足见其中的工程浩大。并非没有人察觉这些腐败现象,但面对一群连皇帝都不惧怕的官员,谁又能有能力去制裁他们,简直是异想天开。那个时代的内务府,真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存在,试图对抗这样的人物,几乎是无计可施。
在当时,皇帝的日常起居每一件事情都不容小觑,都是极其重要的大事,诸多细节无不讲究,毕竟维护皇家的面子是重中之重。然而若遭遇一个不够成熟的皇帝,他们或许会有所收敛。但在那样的时代,受过皇家教育的皇帝可不会是那种轻易妥协的人,因此,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愈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