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大将,封号“武安君”,他的身上常被贴上三个标签:战神、杀神、冤枉。他的故事充满了荣耀与悲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战神——白起的一生几乎没有经历过一次败仗。从他开始参军至四十年间,白起为秦国征战四方,屡屡攻城掠地,直至打下许多重要的战役胜利,战功赫赫。尤其是长平之战,使得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声望的将领之一。因此,“战神”的称号无可厚非,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与成就。
杀神——然而,白起也因屠杀战俘而臭名昭著,尤其是在他指挥下,曾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屠杀。比如在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他带兵攻打韩国和魏国,斩首近二十万。其后,在攻占华阳时,又斩杀了十三万敌军。而最为骇人听闻的,是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了四十五万赵军降卒,创下先秦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记录。因此,他也被世人称为“人屠”,无疑是一个带有负面评价的“杀神”。
冤枉——然而,白起的悲剧并非仅仅源于他的杀戮,而是因为权臣范雎的陷害,最终他死于冤屈。史书中记载,白起因功高权重,令范雎忌惮,于是被设计陷害,最终遭遇杀身之祸。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提到白起之死与范雎的嫉妒有关,班固的《汉书》也指出白起被诬告而死。白起的死,似乎成了历史中的冤屈象征。
让我们仔细看看白起的军事生涯。白起出身于秦国的贵族家庭,他的祖父白乙丙是秦国的大夫。在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被任命为左庶长,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里,白起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的对外战争,屡屡为秦国开疆拓土。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秦王的高度认可,最终被封为“武安君”。他在长平一战中的表现,堪称是其军旅生涯中的巅峰。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些他最著名的“杀俘”事件:
1. 昭王十四年(前293年),白起带兵攻打韩、魏,斩首二十四万。
2. 昭公三十四年(前273年),白起进攻魏国,拔除华阳,斩首十三万。
3. 战胜赵国将军贾偃后,白起命令将俘获的二万赵军士兵推入黄河淹死。
4. 在昭王四十三年(前251年),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斩首五万。
5. 最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五万降卒,这一行为至今仍被许多人所铭记。
这些记录确实证明了“杀神”这个标签的确存在。至于白起临终时的遗言,更为人所津津乐道。他曾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这一句话,许多人理解为他对自己屠杀降卒行为的悔恼与自责。然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斩首俘虏并不是罪恶,而是为了完成战争任务。在秦国的军事体制中,杀俘并没有现代人所理解的道德负担。而长平之战的屠杀,更是为了保证秦国的后勤供给和避免战斗力恢复,因此这一决定虽然残忍,但从军事角度来看是不得已而为之。白起的遗言可能更多的是表达对命运的无奈,并非单纯的良心忏悔。
白起的死也充满了争议。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他是被权臣范雎陷害致死。白起死前两年,发生了一些关键场景,帮助我们揭示了他死因的真相。
场景一:长平之战后,秦昭王决定进攻赵国的邯郸,但白起却生病未能参与。事实上,白起一直反对发动对邯郸的战役,认为秦国的资源有限,无法承受更多的战争。
场景二:王陵替白起出征邯郸,但结果不利。白起恢复健康后,秦昭王急忙派他替换王陵。然而,白起却再次以“邯郸难攻”拒绝出征,认为此时秦国无法胜利。
场景三:秦王再三请求白起出征,但白起始终拒绝,最终王龁替代了白起指挥。
场景四:白起看着秦军的困境,冷言冷语地说道:“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显示出他对秦国处境的讽刺与不满。
场景五:秦王第三次派范雎求白起出征,白起依然以生病为由拒绝。秦王愤怒,决定将白起降职流放。
场景六:在流放地,白起因言辞不逊而遭到秦王的愤怒,最终被命令自杀。
从这几个场景中可以看出,白起的死与他的抗命和倨傲态度密切相关。他的坚持与孤傲使得他与秦王的关系日渐紧张,最终导致了他悲剧性的结局。虽然他曾是秦国的常胜将军,但在面对政治斗争时,他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与政治智慧,最终走向了自毁的命运。
总的来说,白起的死并非完全冤枉。他的抗命、倨傲以及对政治斗争的忽视,使得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