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身为汉人的曾国藩为何能够身居高位?为何湖南人出身的巡抚占到全国巡抚总数的一半?是因为曾国藩才华超绝?还是因为惟楚有才?都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当时的湘军,取代了已经烂到骨子里面的八旗劲骑,这股力量在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中,成为清朝最强悍的武装力量。而这股力量,牢牢掌握在曾国藩手中。湘军,就是曾家军。
手里面有刀有枪有人,才有谈判的资本和立足的本钱。曾国藩知道这个道理,钱伯钧也知道。拉去的队伍越多,他和鬼子谈判的底气也就更足。最好能把自己的一营全部拉过去。
一营是358团的主力营,也是个加强营。钱伯钧跟随楚云飞十几年,楚云飞对他没说的,装备、给养、训练都是优先照顾,把这样一支强军拉过去,新爹肯定会另眼相看。
然而,美事往往只能想想。楚云飞的突然出现,打乱了钱伯钧的节奏,最终只能带着一个警卫落荒而逃。。那么问题来了,假如楚云飞没有察觉,钱伯钧能否把队伍完完整整地拉到那边去?
根本不可能。因为有李云龙在!看剧情:钱伯钧还在谋划阶段,内线就把他要投敌的情报送了出来。
这内线是什么人?是晋绥军?还是民夫?或者是军官?真实身份不得而知,但能够及时把情报送到李云龙手里面,可见潜伏不是一天两天了。
对于晋绥军,李云龙充满戒心。无论是派出岗哨严密监视,还是培植内线掌握动向,或者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李云龙清醒地很他比任何人都了解战场的残酷。尤其是象楚云飞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对手,稍一疏忽可能就兵败如山倒。
所以,只要钱伯钧拉走队伍,李云龙必然全力截击,358团强悍,是因为楚云飞强悍!他钱伯钧八匹马也追不上李云龙!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
钱伯钧无论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条!就算他能脱逃,跑到鬼子那边,只怕下场也好不到哪去。
有意思的是:钱伯钧要投敌叛变,一营小二千人,没有一个人给楚云飞通风报信,倒是李云龙先得到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