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我一生有三次站错队
萧克1907年出生于湖南嘉禾,他的家庭是一个清贫的书香门第,所以自幼就受到了不错的教育。19岁时,萧克就读于国民政府军委会宪兵教练所,该教练所后来被并入黄埔,萧克于是就成了黄埔四期的学生。
后来,萧克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跟着就上了井冈山,从游击队长一路升到红六军团军团长。
1934年,萧克率领红六军团西征,并与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军团会合,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36年,红二、六军团被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为总指挥,萧克为副总指挥。
抗战爆发后,萧克继续与贺龙搭档,担任120师副师长。1942年萧克担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还曾代理司令员。解放战争期间,萧克曾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四野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等……
1955年开国将帅授勋,萧克被授上将衔。虽然是第一“上将”。但是不少人认为,以萧克的资历,尤其是其早期的资历,只授个上将是不太公平的,但是这又是可以理解的:1971年,在批林整风大会上,萧克在讲话时,曾说过自己一生有三次“站错队”。细究起来,他被授上将或许就与这三次站队,尤其是前两次有关。
井冈山上第一次站错
1928年湘南起义后,萧克跟着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朱毛红军会师,整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
然而,朱、陈的部队多为叶挺独立团的“铁军”,秋收起义的部队则是有些土气的“农军”,双方很快就因为一系列的原因发生了矛盾,比如28、29团战斗力强,每次作为主力战斗,战果大,损失也大,但是他们却要和担任助攻的31、32团平分战利品……
其中最为核心的矛盾是红四军的领导权问题:是毛党代表的权威更大?还是朱军长的权威更大?这个问题的背后,实际上即是:到底应该是政委(党委)责任制,还是军事首长责任制?是党指挥枪,还是被枪指挥?
在29年6月8日的白沙会议中,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表决,除了林彪、谭震林、伍中豪等少数几人支持毛外,其他大部分人都支持朱,这大部分人里,就包含了萧克。
最后,“朱毛之争”在九月来信和古田会议后,以双方握手言和结束。
长征路上第二次站错
1934年萧克率领红六军团西征,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后,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1936年,贺、萧接到红军总司令部的电报,电报要求他们迅速北渡金沙江,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电报的署名为红军总司令朱德、红军总政委张国焘。
这时的红军其实已经度过了“最黑暗的时刻”:不久前张国焘甚至不惜要以“展开内部斗争”来解决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红军差点走向分裂和内战,最后张国焘另立了一个中央,而给贺、萧下命令的就是张国焘的这个“第二中央”。
萧克并没有对张国焘的“南下”主张提出明确反对,这就是萧克的第二次站错队。根据萧克后来的解释,在贺、萧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立刻就派了代表找他单独谈话,说红军北上如何错误,南下如何正确……
他之所以没有对张国焘和“南下”路线进行表态,是因为当时红六军团只有一部电台,还经常坏,所以很少和中央红军联系,对于张国焘和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情况,他并不非常了解。而这种“不表态的表态”在某种程度上说就等于默认和支持了张国焘。
萧克说,不久后朱总司令也召集了二、六军团的领导开会,向他们讲了张国焘如何抗命、分裂等等。萧克是朱德的老部下,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到井冈山、反围剿,对朱德的领导下,大家在甘孜的一次会议上对张国焘的错误提出了批评。
至于第三次“站错队”,萧克指的是自己当时没有站到“造反派”那一边,而是站成了“保守派”,具体情况我们在这里就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