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6年北伐军兴,到1949年退出大陆,国民党军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而这五个阶段,也分别出现了五位最受蒋校长器重的军事将领,他们分别是:刘峙、卫立煌、陈诚、薛岳和杜聿明。
1926年-1930年,刘峙都是以蒋军头号战将的面目出现的。在此期间,他基本胜多败少,在北伐、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等为蒋校长立下了汗马之功,说是在中央军中抢下头功也不算过,被称为“常胜将军”。
刘峙的好运气,总有用完的那一刻。从抗战开始,他成了“长腿将军”,直至退出大陆,基本再无作为。
1931-1934年,尤属卫立煌最为活跃,他在“围剿”鄂豫皖根根据地、瓦解第十九路军“福建事变”中都表现积极,并取得了相当战果,大有按蒋校长命令“指哪打哪”的意思。
当然,卫将军在抗战前期以及抗战后期,表现的也相当不错。
1934-1938年,是陈诚大出风头的几年,他在第五次“围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对日作战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统筹能力(他本人指挥能力有限,优点在于能听从幕僚的合理建议)。
1939-1943年,聚光灯打在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身上,他的经历不需太多赘言。
1946年-1949年,最受蒋校长重用的军事指挥官是杜聿明,虽然陈诚也一度以参谋总长身份指挥过几大战事,但杜聿明从1946年进入东北,到1949年初被俘,承担的军事责任较陈诚更多更重。
以上五人,基本算是国民党军最受重用的高级将领了,可能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民党军事指挥的至高水平。
他们最终无一不在解放战场一败涂地,或许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