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侯惇追杀关羽,夏侯惇没有错
曹操曾因刺杀董卓未果,回到家后迅速召集了亲信和家族成员,首先带来了曹家一众亲信,以及夏侯家的一些家族成员。这些人最初紧随曹操左右,曹操因而对他们倍加亲近和信任。曹家和夏侯家的人都愿意为曹操出征征战,死生与他共命运,这让他们在曹操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曹操怎么可能对他们不好呢?对于曹家的人,曹操严格要求,但对夏侯渊和夏侯惇兄弟却过于宽容。说实话,夏侯渊和夏侯惇并没有做出显赫的功绩,却凭借家族背景和曹操的青睐,得到优厚的待遇和高位,这让他们在曹营中居高临下。夏侯惇自恃有曹操的宠爱和支持,行事也显得有些冲动。
夏侯惇和张飞同样是战场上的猛将,不过他的命运比张飞还要不幸。张飞不仅抢了他妹妹的婚事,还曾在曹操面前受宠,而夏侯惇则因在战场上受伤,失去了一只眼睛,这使他对自己的外貌产生了极大的自卑,甚至不愿外出。曹操对关羽的宠爱和关怀,无疑让夏侯惇心中感到愤懑。尤其是在关羽杀了秦琪之后,这件事触犯了夏侯惇的底线。他不能容忍关羽对自己部下的轻视,也因此决定追杀关羽。
二、曹操喜爱关羽,关羽的忠诚符合曹操的用人标准
夏侯惇早已对关羽心生不满,但在曹操面前,他不敢公开表达不满。曹操早在袁绍袁术面前就对关羽的勇气表示了高度赞赏。尤其是在关羽出征华雄时,曹操立刻举杯为关羽加油,表示无论后果如何,自己都愿意承担。关羽感激不已,迅速出征并成功斩华雄,给诸侯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因此对关羽刮目相看,并为其在许都安排了最好的接待。此后,曹操和刘备联手消灭吕布,关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关羽心中始终无法忘记与刘备、张飞的结义,他虽暂时投靠曹操,却心存离去的打算。
曹操在多次接触和优待下,始终无法挽留住关羽的心。关羽在曹操的府中感受到并非所有人都真心待他,尤其是除张辽和徐晃之外,其他人都对他保持距离。关羽最终决定履行与曹操签订的合同,离开曹营去寻找自己的兄弟刘备。曹操虽心中不愿,最终还是放行了关羽。
三、曹操送关羽离开,给了路费,却不发“通行证”
曹操表面上放任关羽离开,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完全放手。曹操并没有发出正式的通行证,意思是他希望关羽在途中受到阻碍,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被拦下。曹操知道,如果关羽没有通行证,地方上的官吏和守将可能会按规矩拦住关羽。曹操的心思是,如果关羽能够被拦住,他自然不会去阻止;如果关羽决意离去,那也不强留。曹操希望通过这些地方官吏的阻拦,让关羽感到一些羞耻,或许能激起他回心转意。
然而,关羽并不为此所动,他一路行杀,甚至在黄河渡口杀死了秦琪,这使得夏侯惇的怒火越发猛烈。曹操最终不得不补发了关羽的通行证,派遣使者去阻止夏侯惇。曹操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夏侯惇,因为他知道夏侯惇不仅眼睛受伤,而且在战斗中根本不是关羽的对手。
四、关羽逼近黄河,夏侯惇出兵追杀
关羽终于杀到黄河边,这正是夏侯惇的防区。得知关羽要来,夏侯惇急忙带领500名士兵前去追杀。关羽一路上所作所为,曹操虽然不知情,但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曹操不想让自己的手下为无谓的争斗白白牺牲,特别是担心夏侯惇可能会在这场追击战中丧命。夏侯惇本就眼睛失明,若再战死,曹操心中必定内疚,因此,曹操最后才决定补发通行证,派遣使者阻止夏侯惇继续追击。
曹操的用心,表面上看似放手,实际上是利用手下官吏的阻拦来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确保关羽离开时不会被无谓牺牲。曹操的心机深沉,既想留住关羽,也不愿让夏侯惇无谓牺牲。尽管如此,关羽并未被阻挡,他一路杀向前方,最终踏上了与刘备会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