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直以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结,习惯从历史中的教训与经验中汲取智慧,用以指导当下的行为与决策。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朝代,都往往会借鉴前人的成功与失败。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便组织文臣和翰林院的学者,专门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并从中总结出一系列原因。在制定新的制度时,他有意避开了元朝曾犯的错误,尽量避免重蹈覆辙。
而当明朝灭亡后,清朝的皇帝们也开始反思明朝的衰亡原因,试图从中找到教训。对于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清朝皇帝们普遍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明朝的灭亡始于万历时期,二是“明朝国事全由言官所坏”。
关于“明亡于万历”的观点,最早由康熙皇帝提出。康熙二十三年,他在南巡途中拜祭明太祖陵时深感触动,写下了《过金陵论》,其中他明确指出:自万历年间起,政务日益荒废,宦官与党派勾结,彼此陷害,门阀之间不断分裂,士气逐渐低落,税收愈加沉重,民心涣散,国家的根基开始动摇。到了晚年,康熙帝进一步强调,明朝的灭亡与万历、太昌、天启三朝的昏庸统治有着直接关系。他认为崇祯帝虽有励精图治的意愿,但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不能简单将崇祯视为亡国之君。
清朝的史官们,在理解康熙皇帝关于“明亡于万历”的看法后,虽然没有完全照搬这一结论,但总体的方向是一致的,即明朝的败亡并非仅由崇祯皇帝一人所致,事实上,明朝的衰败源自嘉靖、万历、天启等几位皇帝的失误和昏庸。乾隆四十三年,他曾在朝廷上谈及明朝灭亡的原因,指出:“中期以后,未能效法祖宗,正德的荒淫无度,嘉靖、万历、天启的昏庸和逸乐,使得权臣和宦官的权力日益膨胀,最终导致了政务的腐败。”乾隆的表述延续了康熙的观点,逐步形成了明朝灭亡的主流理论。
另外,关于“明朝国事全由言官所坏”的说法,源自康熙晚年的论述。康熙曾提到:“言路不可不通,但也不能过于复杂。明朝的衰败,正是因为言官在国政中的干扰。”他指出,清朝的官员不应当像明朝那样,出于个人好恶去揣测皇帝的意图,或者通过结党营私、搞权谋来影响朝政。雍正和乾隆也曾提到过明朝言官的问题,认为“前明末年,一些新进的年轻人,借助言官的身份,结党营私,掌控了朝政,最终导致了国事的混乱。”
明朝的言官的确像康熙和雍正所言,最初的言路建设本是为了表达民意、评判是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言官们逐渐演变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形成了各自为政、互相攻击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在万历以后愈发严重,言官之间的争斗让朝廷无暇顾及民生,最终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尽管清朝皇帝们在分析明朝灭亡时,更多地侧重于晚明政权的政治腐败,尤其是皇帝的失德和言官的干扰,但其实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也不仅仅是政治问题。经济的衰退、天灾人祸等多重因素,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真正深层原因。然而,清朝皇帝对于这些问题几乎没有详细谈论,他们将责任主要归咎于明朝的君臣和言官,似乎更多是为了将明朝的败亡与清朝的崛起相对立。
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通过对明朝灭亡的反思,尝试为清朝的政治体制构建提供教训。他们批判明朝的言官问题,形成了对言官的普遍不满,为日后更为集中的君主专制体制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他们将明朝的灭亡归咎于后期几位皇帝的失职和昏庸,意在证明明朝早已“气数已尽”。同时,对崇祯皇帝的同情,也为清朝消灭李自成,接管天下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从而达成了“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