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亚洲东部的这片土地上,四个政权如同巨山并立,分别是大明、大清、大顺和大西。这一年正值大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以及大西天命三年。政治形势动荡不安,各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
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宁远团练的总兵平西侯吴三桂面对巨大的压力,正陷入两难的境地。作为大明王朝的武将,他的东家正遭受来自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张献忠的大西农民军及皇太极的满清铁骑的狂猛攻势,内部危机四伏,岌岌可危。在宁远城中,昔日闻名的关宁锦防线已被彻底撕裂,令其沦为一个孤立的守卫。他清楚,如果继续对抗满清的进攻,就算是英雄也难逃不利的命运。
对吴三桂而言,转瞬即逝的局势让他看到了背后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的结局:他的上司,明朝兵部尚书及蓟辽总督洪承畴和他的舅舅,明朝名将祖大寿,均因战败而选择投降于满清。面对这条令人绝望的抗清之路,吴三桂并不认为自己有潜力肩负起前人未竟的重任,相反,两人的投降让他看到了另一条生路。
一年前,吴三桂给舅舅祖大寿写了一封信,期望能得到一些指引和鼓励,而皇太极却很快给他回复,毫不犹豫地鼓励了他的投降念头。阅读这封信时,吴的心中充满了快乐和期待,迅速整理行李准备投靠满清。然而,就在这一切准备就绪之时,皇太极意外去世,新的统治者成为仅六岁的福临,而实际掌权的是权势滔天的摄政王多尔衮,令吴三桂的计划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调整。
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的香港皇帝朱由检对吴三桂极力拉拢,乃至于在此特意赐予他平西侯的封号。面对李自成的大军包围,北京的危机日益逼近,朱由检紧急召吴三桂进入京城以保卫王朝。然而,当吴三桂急步向京城赶来的时候,李自成的军队已攻陷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也在绝望中选择了自尽,此时的吴三桂已失去了最后的依靠,面临着重新选择立足之地的艰难处境。
在李自成掌控的北京城中,他向吴三桂伸出了橄榄枝,吴三桂心动不已,毕竟他的家人和财产都在城中。然而,当农民军进入城内后,便对各路显贵展开了抢劫,吴三桂的家族也难以幸免。这个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下,使得吴的心中疑虑重重,开始重新与关外的多尔衮建立联系。
李自成意识到吴三桂的摇摆态度,亲自率领大军奔赴山海关,试图逼迫吴三桂归顺。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中,吴三桂一边与大顺农民军周旋,假装示好,一边向多尔衮求援。最终,农民军及满清铁骑几乎在同一时间逼近山海关,一心琢磨在两个人之间巧妙周旋的吴三桂虽然期望得到帮助,却未能如愿以偿。面对此情此景,吴三桂逐渐向清朝倾斜,最终在一场血腥的战役中,与清军联手重创李自成,满清军队随之顺利入关,拉开了他们统治中原大地长达三百多年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