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首次在历史上应用于实战中,传说这一战役是东汉著名将领窦宪在稽落山之战中对北匈奴的重大胜利。此役,窦宪指挥副校尉阎盘及司马耿夔等将领,带领超过一万名精锐士兵,与北匈奴的单于在稽落山(现代蒙古的杭爱山)展开激烈的交战。最终,汉军大败敌军,敌方全面溃散,单于也狼狈逃离。窦宪见机不可失,整顿军队发起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今乌布苏诺尔湖)才停止。这场战斗中,汉军斩杀敌方王以下的将士超过一万三千名,缴获马匹、牛只、羊群、骆驼等超过百万,投降的部落众多,前前后后总计二十多万人投诚。
在这一场光辉胜利之后,窦宪和耿秉携手攀登了匈奴人的圣山燕然山,在石上铭刻战功,彰显汉朝的威严与德行,并请班固作铭文。“燕然勒石”的壮举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齐名,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将领的至高无上的荣誉象征。
窦宪在大捷后返回朝廷,迅速晋升为大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政。然而,两年后,他再度指挥汉军出征,参与金微山之战,彻底歼灭北匈奴残余势力,斩首战犯五千余级,这一战役标志着北匈奴政权的覆灭,汉匈之间长达两百年的战争也在此结束。
然而,窦宪的命运在胜利后并没有持续太久,因卷入政治斗争而遭致惨败,最终身死其族。其部下纷纷遭到清洗,连年过六旬的历史学家班固也因这一事件而死于狱中。稽落山之战的副将耿秉则在前一年病逝。昔日铭刻于燕然山的荣耀,如同绚丽的烟花,无声无息地消退于历史的长河中。
史学家范晔在探讨窦宪的功绩时,感慨于其与卫青、霍去病对比时的遭遇,表达了对窦宪的惋惜。他指出,窦宪仅仅率领一些边疆杂兵,却能够一举铲除匈奴,功劳斐然,值得更高的赞誉。他对窦宪最后惨淡的结局表示愤懑,引用东方朔的名句:“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暗示将帅之才的命运完全取决于朝廷的重用与否。
令人遗憾的是,神秘的八阵图法在这之后也中断了其传承,直到百余年后,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基于《周易》和军事理论,再次推演出八阵图,使得蜀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八阵图的传奇再度响彻整个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经历了窦宪两次征战后,北匈奴的主力几乎被完全消灭。但对于其残余部队的去向,《后汉书》则是“无从知晓”。相较之下,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其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提到,那些从汉军手中逃跑的匈奴人选择向西方扩展,他们在匈奴王阿提拉(公元406-453年)的统一下,肆虐于罗马帝国边境,甚至围攻了东罗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迫使东罗马帝国屈服。公元452年,他们又对西罗马帝国展开进攻,攻陷了西罗马的首都拉文那,使得西罗马名存实亡。阿提拉因此在欧洲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西方史学家称其为“上帝之鞭”。
从这个角度看,窦宪对北匈奴的战斗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