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局势动荡不安,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这三国之中,曹魏的实力雄厚,俨然成为最强的一方,而东吴的实力次之,蜀汉则相对较弱。根据演义中的描述,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肩负起重任。他多次发起北伐,从其军事路线可以看出,诸葛亮采取了稳妥的策略来挑战曹魏。他的兵锋所指,先从岐山出发,接着攻打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与羌人联合占领凉州,意图通过占领陈仓等地,伺机进攻长安。
然而,许多人可能心中出现疑惑,为什么蜀汉始终选择北伐,却对东汉境内的上庸和房陵不予以进攻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诸葛亮为何坚定北伐之策。其实,北伐对于蜀汉来说不仅是必要之举,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彼时,蜀汉以自身为汉室正统,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反对逆贼、恢复汉室。其次,从军事力量、兵力支持及各类资源上看,蜀汉与强大的曹魏差距明显。如果蜀汉只是效法东吴选择安稳发展,最终必将被曹魏灭绝,故选择积极发起进攻,通过战争来直接争取利益,才是合乎理智的策略。最后,蜀汉内部的种种矛盾也促使诸葛亮寻求北伐,以此凝聚力量,共同抵御外敌。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北伐并非偶然,而是势在必行。可是,蜀汉的整体实力较弱,和曹魏相比更显得不堪一击,诸葛亮因此采取稳中求胜、谨慎应对的方针。
分析诸葛亮的北伐路线,我们发现他的行军策略一向是占领一地再谋求下一城,始终保持首尾呼应,以达到稳中求胜的目标。在蜀汉与曹魏的对抗当中,东吴轻易不容小觑,尽管孙刘联盟看似紧密,但彼间实际上利益驱使,暗流涌动。如果蜀汉北伐过程中与曹魏形成僵持局面,东吴必不会就此安然处于一隅。无论蜀汉成功击败曹魏,还是被其击溃,都要警惕东吴可能趁虚而入。因此,诸葛亮在北伐时的路线设置,可以有效地同时进行防备,以应对东吴的潜在进攻。倘若东吴向蜀汉发起进攻,诸葛亮所率的北伐军队也能迅速调整防御,以应对突发状况。
此外,诸葛亮不选择攻打上庸和房陵,实际上有其合理考量。上庸和房陵地理条件差,交通十分不便,诸葛亮的主要驻地与之间隔许多群山,崎岖蜿蜒的道路让行军非常困难。如果此时将北伐的主力推向这些地区,可以说是自寻烦恼。正如古人所言“兵贵神速”,行军缓慢实为不利。如果在此时遭遇东吴的突袭,诸葛亮的反应速度将大大受限,这种情况下攻打上庸和房陵无疑将导致蜀汉的失败。
更有甚者,就算诸葛亮北伐有所胜利,沿途获得胜利也许无法直接攻占长安。而如果能够成功攻取长安,则意味着汉室的复兴,曹魏的威势也将大大削弱,东吴自然也会改变态度,投降于蜀汉。然而,若是占领了上庸和房陵,对长安无所裨益,还可能处于东吴和曹魏的夹攻之中,形势就变得愈加复杂。
综上所述,诸葛亮采取守成为主的战争方式,绝不愿意冒险走险招。他深知蜀汉目前的实力与曹魏相比相形见绌,其北伐之行,除了寻求外战的胜利外,更多的是为了缓解蜀汉内部的矛盾,增强团结。而以功代守,只能是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