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传递文件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流畅。比如说,我们现代中央政府发布的文件可以在电脑里加密、电传,转眼间就到达各地。但是,古代皇帝发布的圣旨从北京传到广州要花多久呢?
一提到这个,你可能想到“驿站”这个词。没错,在古代,我国文件传递依赖的就是“驿站”,这是全球最早的信息传递组织。古代每隔 20 里左右就有一个驿站,有急事的公文上会写上“马上飞递”,驿员们会按照每天 300 里的速度传递。
自汉朝设立圣旨传递制度后,唐宋元明清基本延续了这个方法,逐级下发文件,传递方式有步递、车递、马递、船递等。车马途中通常会设驿站,据推测陆路传递的速度从一百六十里到几百里不等。到了明朝,传送文件主要是各级间的文书和圣旨,每十里就有一个急递铺,信使骑马一般能达到每天三百里的速度。
我们看电视里所说的八百里加急,其实是让马拼命奔跑,到了目的地马可能已经精疲力竭。而且,如果路途中有山路等复杂地形,速度会更慢。举例来说,明朝的永乐帝(朱棣)将京城迁至北京后,如果要把圣旨从北京送到广州,大约需要多久呢?按照现代技术测算,从北京到广州大约有2000公里(4000里),每80里设一个驿站,每到一个驿站换一匹马,可能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即使最紧急的圣旨,也要一个月左右。
而在传递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无法预料的问题,比如马儿的状态、路况和地理环境,这些都会影响到文件传递。除了设备设施外,各时期对驿站相关人员的要求也很严格。比如秦代的《行书律》规定,底层人员要身体强健、忠诚老实,这对在马背上传递重要情报的工作来说,健康和信誉是最重要的标准。对于有怠慢或失职的人,政府有相关规定进行严厉惩罚,从轻者的“杖股”坐牢,到丢命的惩罚,驿站相关人员都不敢有丝毫疏忽。
所以无论传递速度规定多快,这些古代的“快递小哥”都会全力以赴。但这高效背后也付出了很多马匹的生命。负责传递信息的驿员,因为要快速完成任务,长时间未进食,最终可能饿死、累死在途中。所以说,古代的成功和经验常常是用一条条人命积累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