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可以说是三国时代的最终赢家,他们通过司马炎的努力,最终建立了西晋王朝,实现了久违的大一统,彻底结束了割据局面。然而,司马氏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司马懿时期开始,通过多年的积蓄力量、默默耕耘,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形容为“鹰视狼顾”,是一个典型的厚积薄发的代表人物。他以数十年的隐忍为代价,最终颠覆了曹魏政权,展示了他在政治权谋方面的极高智慧和耐性。这种深藏不露、伺机而动的方式让后人无不对他的权谋手段感到震惊和钦佩。
尽管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取得了极大的权力,并掌控了曹魏的大部分政务,但他始终无法完全控制东线的兵权。原因何在呢?东线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承担着抵御孙吴进攻的重任,因此,东线的统领地位至关重要。而曹魏东线的征东大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历任的征东将军几乎都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不容忽视。
曹魏的“五子良将”并非官方赐予的头衔,而是民间对曹操麾下五员猛将的尊称。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描述这些将领时,给予了他们极高的评价,并称他们是曹操武功的代表人物,包括张辽、徐晃、乐进、于禁和张郃。
张辽,字文远,曾先后效力于丁原、董卓、吕布等人,最终归顺曹操。曹操非常赏识张辽,尽管曾有过前嫌,但并没有计较这些过去,而是给了张辽极大的信任和重任。张辽在多个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公元215年合肥之战中的逍遥津一战中,他亲率八百将士出奇制胜,一举击退孙吴十万大军,令孙权丧失斗志,从此名震江东。
张辽在曹操去世后,曹丕为了纪念张辽的功绩,封他为征东大将军,这一职位使张辽的地位达到了顶峰。而此时的司马懿尚未拥有足够的实力与影响力,且受到曹丕的制约,无法插手曹魏东线的兵权。而且,张辽忠诚于曹魏,毫不容忍任何的篡权行为。
曹休,字文烈,曹操的侄子,从年轻时便投身于曹操的麾下,凭借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深得曹操的器重。曹操甚至称他为“千里驹”,并让他掌管了精锐的虎豹骑。曹休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多次抵御孙吴的进攻。曹丕临终时,将曹休等四位大臣委托辅佐魏帝曹叡。曹休后来接替了夏侯惇的职务,并最终官至大司马,成为曹魏政权的最高军事长官。
然而,曹休在228年的石亭之战中,面对孙吴的大都督陆逊,最终败北。尽管如此,曹休的军功和地位依旧稳固,且作为曹家的宗亲,他始终对司马懿心存戒备。由于当时朝政的权力分配,司马懿无法轻易突破曹氏宗亲的层层防线,只能暗中积蓄力量。
满宠,字伯宁,年仅十八岁便步入仕途,早年在地方司法部门任职。由于其性格刚烈,行事果断,常因惩治土豪而招致争议,但他凭借着过硬的执法能力,得到了曹操的赏识。曹操将满宠招入麾下,并赋予他重要任务。满宠之后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关羽攻打樊城时,他成功协助曹仁坚守樊城,最终解除了关羽的威胁。
在曹丕称帝后,满宠被任命为征东大将军,且多次成功抵御孙吴的进攻。由于满宠坚定的忠诚与高洁的品格,司马懿要拉拢或挖倒他是极为困难的。
王凌,原为大司徒王允的亲戚,早年生活贫困,然而曹操发现了他的才华并将其任命为主簿。在石亭之战中,王凌冒险救下了曹休,因此受到了曹魏政权的重视。曹芳即位后,王凌被封为征东大将军,且屡次成功防御孙吴的进攻。
然而,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被杀,曹芳成为司马家族的傀儡。王凌得知司马懿的阴谋后,试图联合其他势力反抗,但最终未能成功。被迫妥协的王凌最终遭到司马懿的残忍报复,他的三族被满门抄斩,标志着“淮南三叛”的失败。
尽管王凌失败,但他的忠诚和气节仍然值得后人敬仰。司马懿通过这些精心策划的政变,终于掌握了曹魏政权的绝对控制权,但他并没有来得及完全稳固自己的权力,因为在他去世前,东线的兵权依然没有完全掌握在他手中。
直到公元258年,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家族才真正完全控制了东线的政权。三国时期的征东大将军们,几乎都是曹家的宗亲或者忠臣,他们的政治立场鲜明,曹魏政权对他们的掌控力非常强,司马懿欲夺取兵权的难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