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里宣慰使继任之争中,清廷的态度对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些背景。嘉庆七年(1802年),清廷委任刀太和的幼子刀绳武作为继任宣慰使的候选人。由于刀绳武年幼,清廷任命刀太康为其监护人,并委托他代行宣慰使的职责,管理车里地区的事务。随即,刀太康收到了印信和号纸,开始行使宣慰使的权力。到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刀绳武年满十八岁,清廷正式任命他为宣慰使,刀太康将实权交还给刀绳武。得知此消息后,缅甸的王子立即派遣使者,要求刀绳武和刀太康按照当地的传统前往阿瓦接受“册封”。
然而,清廷对此有所要求,明确规定土司不允许擅自离职,更不能未经允许前往其他国家。刀绳武和刀太康便以“职务在身,无法离开”的理由推脱了前往缅甸的请求,派遣了其他代表前往与缅甸进行交涉。缅王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坚称只有刀绳武和刀太康亲自到场,才会正式承认清廷的任命。
由于刀绳武的身份特殊,作为清廷任命的宣慰使,他无法亲自前往,最终由刀太康代替前往阿瓦朝觐。此时,缅王趁机将刀太康“册封”为宣慰使,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此举不仅使车里地区陷入了新的分裂危机,也加剧了刀太康与刀绳武之间的矛盾。
与此同时,前副宣慰使刀召厅的儿子刀太安一直图谋复权,他通过婚姻手段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刀绳武,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权力。在背后,他还挑拨刀太康与刀绳武之间的关系。刀太康由于在车里地区拥有多年实权,且备受清廷信任,已经引起了刀绳武的忌惮。在刀太安的离间下,刀绳武对刀太康的疑虑和不满不断加深。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刀绳武带领部分土弁前往思茅驻扎,此后便不再回到宣慰府。到了道光二年(1821年),刀绳武公开声明,指控刀太康在其代办职务期间,将南掌国送给车里的礼物转送给了缅甸,还将南掌的土地也纳入缅甸的版图,并同意共同进攻缅甸的孟艮地区。清廷得知后,迅速指示防堵,并要求进一步调查刀太康是否真有背叛之举。
尽管戛于腊继续发动对车里的攻击,但很快被清军击败。刀绳武的“阴谋”也被揭露出来,清廷对其与外部势力的勾结感到震怒。刀绳武害怕遭到清廷追究,不敢返回思茅,最终逃至倚邦山,却被缅军俘虏,送往缅甸孟艮与老挝交涉。
道光帝命令史致光和韩克均处理此事,向缅甸、南掌和暹罗的国王发出照会,要求他们了解事宜,并告知他们停止在土司边境制造麻烦。同时,清廷也加强了边防,以遏制外来干预。
刀太康则通过一系列外交手段恢复了与南掌的良好关系,使边疆地区逐渐恢复稳定,从而重新赢得了清廷的信任。道光五年(1824年)秋,刀绳武在缅甸的帮助下返回云南,并悔过自新,清廷破例免除了他的罪责,恢复了他的职务。然而,刀绳武依然在思茅驻扎,并拒绝了刀太康多次请求他回到九龙江任职的提议。
到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刀绳武开始积蓄力量,联合了刺瓦和倮黑等地方势力,得到内地土司的支持,开始了新的行动。他一方面寻求南掌国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试图拉拢当地官员,但都遭到拒绝。在这样的困境下,刀绳武决定出兵攻打刀太康,企图夺回实权。面对刀太康的反击,刀绳武的部队在南养山脚下被击败,最终失去了最后的避风港,逃往越南猛梭,在几年后孤独死去。
道光十三年,刀绳武因多次与外夷勾结、破坏地方秩序而被清廷革职,并且禁止其子继承宣慰使之职。道光十四年,胡启荣等官员提议由刀太康的长子刀正综继承这一职务,继承人选最终确定为刀正综。与此同时,关于继承人的选择在清廷内部引发了争议。一些官员认为偏袒刀太康会导致不满情绪,但最终决定继承权落在刀正综手中。
最终,刀正综成为了新的宣慰使,而刀绳武的子嗣被安置在云南昭通,避免了事端的进一步激化。整个过程中,刀太康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策略,巧妙地利用了外部势力的影响,最终掌控了局势,确保了自己的家族能够继续维持对车里地区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