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儒家思想中至关重要的核心理念,最初由孔子提出,并在后来的时代中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引导、约束与规范行为的最高准则。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国的封建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礼”的文化,封建政治则是一种“礼”的政治,封建历史亦是由“礼”所塑造的一段历史。
作为封建社会的象征和代表,“皇帝”自然也不能例外,必须严格遵守“礼”字的规定,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即使皇帝声威震天,威赫四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绝不能随意使用庙号。若乱用庙号,便会动摇国家的根基,危及社稷的安稳。
庙号与谥号,虽然都是死后才给予的荣誉,但两者并不相同,许多人对此存在误解。庙号通常由两个字组成,刻在神主牌匾上,用于祭祀和供奉,具有较高的规范性;而谥号则字数较多,常常长达数十个字,通常见于史书或官方文献中。
例如,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其年号为“洪武”,而谥号则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则是“明太祖”;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年号为“嘉靖”,谥号为“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为“明世宗”;爱新觉罗·玄烨在位六十一年,年号“康熙”,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为“清圣祖”。
在隋朝以前,历代朝廷对庙号的授予极为严苛,只有那些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皇帝才配得上庙号。例如,汉景帝刘启虽然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但因七国之乱及冤杀功臣,未能获得庙号;汉武帝刘彻虽然雄图开疆,雄才大略,但因穷兵黩武和对功臣的冷酷,也一度没有庙号,直到驾崩十五年后,才由曾孙汉宣帝刘询追赠庙号“汉世宗”。
庙号体系中,常见的分类有“祖号”和“宗号”,其中“祖”指的是开疆拓土的帝王,而“宗”则指的是守土建业的帝王,二者合称为“祖宗”。一般来说,只有开国皇帝才享有“祖”号,其后继者无论功绩如何,最多只能被称作“宗”。例如,唐朝的李世民,尽管在唐朝初期建立了赫赫战功,但由于父亲李渊是开国皇帝,他的庙号只能是“唐太宗”。
回顾中国历史,先后有过700多位皇帝,其中约有400位拥有庙号。在这些皇帝中,只有两位敢于使用“圣”字作为庙号,他们分别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和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问题就出在这里,作为满清的开国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庙号“清太祖”毫无争议,作为满清入关后的首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的庙号“清世祖”也能理解。但作为满清的第四位皇帝以及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为何获得了“清圣祖”的庙号?
爱新觉罗·玄烨于1654年出生于紫禁城,其生母佟佳氏仅是顺治帝的一位不受宠的庶妃,而顺治皇帝对他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关注。17岁的董鄂妃于1656年入宫,她迅速获得了“贤妃”、“皇贵妃”的封号,表明了顺治帝对她的宠爱。董鄂妃也确实让顺治帝倍感欣慰,第二年便为皇室诞下了第四子,但令人痛心的是,这名皇子不到百天便夭折。董鄂妃因此深受打击,变得忧郁消沉,最终在两年后去世。
顺治帝深受痛失爱妃的打击,他亲自为董鄂妃写下祭文,并将她追封为端敬皇后。顺治皇帝情绪低落、心灰意冷,甚至开始与佛结缘,逐渐在出家为僧和帝国大计之间犹豫不决。最终,他因天花去世,遗诏指定三子玄烨继位。
顺治帝共有八个皇子,长子牛钮不幸早逝,四子未满岁便夭折,其他几位子嗣都年幼且无法确定其才能。因此,在他驾崩前,适合继位的只有三子玄烨、次子福全及五子常宁。若按照传统“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皇位应传给福全,但由于满族传统不太看重嫡庶之分,且三子和次子之间年纪差距不大,年事较轻且曾患天花的玄烨便凭此优势脱颖而出,成功登基。
1661年2月5日,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年号“康熙”,成为满清的第四位皇帝。在即位后,他尊祖母孝庄为太皇太后,母亲佟佳氏为圣母皇太后,两位母后的权力得到了充分尊崇。由于玄烨年幼,顺治帝临终时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包括索尼、苏克萨哈、鳌拜和遏必隆,这四位权臣不仅为满清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也手握重兵。
康熙初期,由于辅臣的制衡,局势较为复杂,但随着时间推移,索尼在康熙六年去世,鳌拜逐渐失去制约,并且在遏必隆的支持下变得愈加傲慢。最终,康熙在年满十六岁时,通过一场相对平和的政变将鳌拜罢除。
康熙在位期间,除了稳固内政、缓和民族与阶级矛盾外,还通过改革内阁、削藩等措施,推动了满清政权的进一步稳定。康熙的治下,国家疆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域涵盖了东至大海,西至葱岭,南至曾母暗沙,北至外兴安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湖,东北至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奠定了中国现有的版图。
康熙的身后,继位的雍正继承了大统,并且面对一系列继位后的复杂局面,最终通过“九子夺嫡”选择了合适的继承人。康熙皇帝一生的经历和贡献无疑伟大,但是否能配得上“圣祖”的庙号,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康熙去世后的葬礼和安葬地点的选择,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康熙帝最终安葬在了清东陵中的景陵,他的陵墓建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尤为重要,决定了整个帝国的繁荣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