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在战斗中迷路的经历并不算多,但他在漠北的决战中却因为迷路而遭遇了巨大危机,最终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霍去病、卫青以及他的儿子李敢,甚至连汉武帝都被牵扯其中。正因为如此,李广被赋予了一个讽刺性的称号——“迷路侯”。其实,李广的问题并不在于频繁迷路,而是他在战斗中屡屡遭遇失败。回顾李广与张骞共同出征的那次战役,责任并不全在于李广。史书中明确记载了这段经历,《汉书张骞传》中提到:张骞在担任卫尉期间,与李广一同出征右北平击退匈奴。然而,由于李广的军队战败,张骞也遭受了严厉惩罚,最后沦为平民。这说明李广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两人都因此事件受到指责。
事实上,李广在战斗过程中遭遇了匈奴主力。而张骞则在战场上显得犹豫不决,因为两位将领未能按预期集中兵力,导致李广的部队陷入被围攻的境地。那次出征,李广带领四千士兵,而张骞则有一万的兵力。他们在面对岔路的时候选择了分开行动,但不久后,李广就遭遇了匈奴左贤王的主力部队,人数达到四万,相较之下,李广的四千人显得微不足道,形成了十比一的悬殊对比。因张骞的部队未能及时支援,使得李广最终大败而归。在这场战争中,张骞作为领军的主要指挥官,其爵位博望侯也高于李广,因此他指挥的军队数量自然更多。由此可见,这次迷路的首要责任应当归于张骞身上,而李广最多只是连带责任。因此,在史书中的迷路记录,其实只有一到两次,尤其是在与卫青共同决战漠北时,这一次确实是李广迷失了时间。
至于与张骞的那次出征为何只算半次迷路,原因也在于此。在古代草原上,迷路的风险极高。例如,公孙敖与霍去病一起征战漠北,霍去病在前线大获全胜,而公孙敖却因迷路而无功而返,差点遭到处决,最终依靠家人的救助才避免了厄运。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在大漠中独自探索,难免也会迷失方向。在古代行军作战时,主要依赖两样工具:一是行军图,二是斥候侦查。然而,在汉朝征战草原时期,几乎没有成熟的行军图,面对茫茫戈壁,在草原上汉人对地形的认识十分有限。因此,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关键在于他带领汉军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战场,探到了大家族未曾接触过的地方。这种情况下,行军图的绘制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