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李炎驾崩,皇叔李忱继位,改年号“大中”,成为唐朝的第九任皇帝——唐宣宗。
对于唐宣宗的记忆,许多人或许来自于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十面埋伏》。电影开头通过这样的旁白介绍那个时代的背景:“唐大中十三年,皇帝昏庸,朝廷腐败,民间涌现反官府的组织,其中飞刀门的势力最大……”然而,《十面埋伏》虽然是经典的武打电影,它并没有准确地反映唐宣宗的历史。
事实上,唐宣宗李忱是唐朝最后一位值得称道的明君,史学家称他为“小太宗”。尽管他生活在中晚唐时期,国家动荡不安,但他依然做出了诸多努力挽救濒临崩溃的唐朝,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唐宣宗的皇帝之路尤为传奇,他并非从一开始便注定要登基。与其他皇帝通过继承父位上台不同,李忱的身份并不显赫,原本和皇位没有太大关系,直到最终意外登上了帝位。在封建社会这样严格的等级制度下,一个庶出的皇子,且没有外戚背景,如何在没有权势的支持下坐上皇位?这无疑是一段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一、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他的母亲郑氏出身低微,且性格内向沉默,因此李忱自小在宫中备受歧视,甚至被其他皇子们戏称为“傻子”。《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提到,宫中外界的人们普遍认为李忱是个愚笨的孩子,称他“不慧”,换句话说,就是大家都认为他是个傻子。
关于李忱“傻”的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或许与他小时候的一次惊吓有关。据说他在童年时曾去拜见懿安太后,不巧遭遇刺客,虽然李忱本人并未受伤,但这次遭遇的惊吓使他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甚至被吓得智力受损。尽管这一说法来源于一些野史,未必可信,但可以确认的是,李忱年轻时一直是周围人嘲笑的对象,甚至连自己的父亲唐宪宗也怀疑他是个智力低下的孩子。因此,李忱成年后,唐宪宗并未考虑将皇位传给他,而是封他为“光王”。
在唐宪宗去世后,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等皇帝接连更替,但李忱依然未能获得任何关注。唐文宗李昂虽然年纪比李忱小,是李忱的侄子,但他却总是喜欢在宫中逗弄李忱,经常邀集众王爷一起喝酒,借机让李忱成为大家的笑柄。李忱在这种戏谑下,常常被玩弄得团团转。
然而,这些王爷中有一个人不参与其中,那就是唐文宗的弟弟李炎,后来的唐武宗。李炎性格聪明,他观察到李忱的表现并非愚笨,而是故意装傻。李炎暗自警觉,猜测李忱可能有什么阴谋。毕竟,李文宗没有儿子,而李炎被立为“皇太弟”,李忱装傻的行为让李炎心生疑虑,认为这位皇叔可能觊觎皇位,决定将其铲除。
唐文宗去世后,李炎继位,即为唐武宗。史书记载,唐武宗是一位心狠手辣、善于策划的人,他决心铲除李忱。尽管如此,李忱身为王爷,若要杀他也需有确凿的证据,但始终找不到可以直接致命的理由。于是,唐武宗决定采取更隐秘的手段。
二、
唐武宗开始采取一系列“意外”事件,试图除掉李忱。例如,当时流行马球,唐武宗常邀李忱参与比试,然而每当李忱上场,总会发生“意外”——被队友或对手撞下马来,摔得四肢翻飞。即使有几次未发生意外,李忱在出宫时仍会突然被绊倒,摔得鼻青脸肿。最危险的一次发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李忱陪唐武宗出宫赏雪,却又意外从马背上摔下来,直到半夜才被巡逻的神策军救回。
但李忱的命运显然非同凡响,唐武宗也不得不重新评估他的存在价值。
三、
唐武宗在确认李忱命硬之后,决定不再遮掩,直接下令将李忱囚禁。四个宦官将他捆绑扔进大明宫的厕所,然而,仇公武恰巧路过厕所,发现了李忱,并将他救出。仇公武认为李忱或许有利用价值,于是悄悄将他带出长安,藏匿起来。
然而,仇公武的目的并非完全出于善意。此时,唐武宗的健康急剧恶化,仇公武的真正意图是,在武宗死后,将李忱推上皇位,自己则借此掌握朝政。李忱最终在唐武宗去世后返回长安,并顺利登基为帝。
四、
李忱登基后,一改之前的装傻形象,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和决断力。唐宣宗的治国之道,逐渐表现出强烈的改革意识,尤其在削弱宰相和宦官的权力、加强皇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提拔了许多在前朝被压制的人才,并且大力改革科举制度,注重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使得朝政逐渐恢复秩序。
五、
唐宣宗在私人生活上极为自律,这在皇帝中是少见的。某次,一位绝色女子被献入宫中,并且一度受宠,但唐宣宗深知此举可能会导致朝廷的不稳,因此最终做出了决断,召女子入宫并命太监为她送上毒酒,结束了她的生命。
尽管如此,唐宣宗仍然是唐朝历史中一位被后人尊敬的明君,直到最后,他因沉迷道术,服食仙丹过量,最终死于中毒。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金丹中毒去世,享年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