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许多开国将领,其中,有一个将领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他就是开国中将张震,曾担任军委副主席。
张震在他晚年的时候,曾不远千里去江苏溧阳祭拜一位开国上将,他就是钟期光。
当张震第一次去江苏祭拜的时候,他看到墓碑上只有钟期光一个人的名字,开口说道:“这里应该要加上另外一个人的名字!”
这个人的名字是谁?张震为何认为此人能与钟期光相比?
开国上将钟期光
张震和钟期光都是湖南平江人,不同的是,张震跟随彭德怀去了长征,而钟期光则是留在了湖南,在湘鄂赣地区打了好几年的游击战。
张震在军事造诣以及政务这两方面都特别擅长,毕竟他11岁就参了军,在军队摸爬打滚的这些年,让他成长了很多。
而钟期光则是不擅长打仗,但他却很有政治头脑。
在解放战争时期,原本分于两地的两个老乡在机缘巧合之下聚集在华东,隶属于粟裕旗下。
咱们都知道,粟裕爱钻研,用兵如神,又非常爱惜人才,所以,张震和钟期光非常受他喜欢,于是,张震成了粟裕的参谋长,而钟期光则是成了粟裕的政治部主任。
一个是军事奇才,另一个是擅长政治工作,还有一个则是军政双全,这么一看,这不是妥妥的铁三角组合嘛。
有了这么厉害的三位大佬,粟裕的部队是屡战屡胜,华东战场就是他们的主场。
当然,他们三个人的关系也是非常好,即使在战争结束后,他们还经常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1942年,此时的钟期光已经33岁了,也到了成家的年纪,经过媒婆撮合,他和小他十一岁的凌奔结婚了。
凌奔原名叫黄明英,出生于安徽芜湖,她的家庭和张震的家境不同,她的父母是当地的富商,家境富裕,所以她从小就是过着阔小姐的生活。
革命模范夫妇
原本黄明英可以就这么无忧无虑的过完这一生,但是在她上学后,在同学们以及老师的影响下,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现在的生活,背叛了家庭,义无反顾地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在她心里,国家的存亡远比自己的家庭要重要许多。参加了革命之后,她加入到了新四军,还给自己改了个名——凌奔。
别看凌奔从小生在富裕家庭,是个大小姐,可她非常厉害,她和其他女兵一样,不畏惧任何的艰难险阻,勇于挑战,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她们甘愿付出自己的所有。
凌奔和钟期光都是新四军的老战士了,在婚后,他们共同孕育了八个儿女,两夫妻目标一致,同仇敌忾,勇于战斗,永远都是奔赴前线的第一人。
虽然革命之路是艰辛的,但他们从不放弃,他们两夫妻的感情也非常好。
新中国成立后,钟期光被授予开国上将的荣誉称号,而他的妻子凌奔则是投入到了教育的事业中,在南京军事学院子女学校担任校长一职,凌奔热爱这份工作就像她热爱教育一样,她拥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所子女学校是一所小学,在当时,也是非常厉害的一所学校,被评为是南京市所有学校中,教学质量是最好的一所小学。
英雄陨落
让人敬佩的是,为了那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凌奔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一干就是七年,她把自己的青春全部交给了学校。
可惜,生死无常,在1986年的时候,她去世了,年仅66岁。
在革命战争的时候,凌奔受了重伤,因为当时医疗条件,导致身体落下暗伤。所以她才会才60多岁就去世了。
老伴的离开让钟期光非常心痛,一直郁郁寡欢,五年后,钟期光也离世了,享年83岁。
凌奔和钟期光的骨灰被合葬在江苏西山革命烈士陵园,那里,是他们曾经并肩作战的地方。
作为一名开国上将,按道理讲,钟期光应该被葬在北京八宝山的革命公墓里,或者是回到故乡安葬。但为什么,他们最后的安葬地是在江苏呢?
原来,这里是新四军当年在江南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也就是后来的茅山抗日根据地。凌奔和钟期光选择安葬在这里,是想和曾经的战友们长眠于一地,这也是对革命岁月的铭记,致敬历史。
结语
张震作为钟期光的老战友,对于老战友的逝世更是心痛,时常怀念他们曾经并肩作战的日子。等到了扫墓的日子,他会带着自己的妻子马龄松一起来到溧阳,给钟期光和凌奔扫墓。
当他看到墓碑上只有钟期光一个人的名字时,怒从心来,皱着眉头说:“凌奔同志不仅是新四军的老战士,还是钟期光的妻子,应该把她的名字也加上去!”
张震说的没错,凌奔的地位虽然没有钟期光的地位高,但她和钟期光是夫妻,也是一位经历过枪林弹雨的革命战士,为革命出了不少力,付出了她的所有青春,墓碑上怎么可以少的了她的名字呢?
历史,是由一代代的英雄书写而成的,不论是谁,只要是为国家、为民族出过力,他们都值得被铭记。对于张震要求在开国上将的墓碑上增加名字的做法,是对每个英雄的追思,也是对整个时代的回首。
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生命,一段故事,他们值得被铭记。我们应该不忘初心,抱着对历史敬仰的态度,共同铭记那些为祖国奉献自己的英雄们。
钟期光和凌奔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墓碑上,他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还是祖国历史组成的一部分,让我们在铭记的道路上,一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