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被忽视的天策府大将,玄武门让李世民刮目相看,投龟定议功盖群臣
迪丽瓦拉
2025-07-08 09:02:55
0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震惊史册的玄武门事变爆发,李世民以九名秦府旧将和八百勇士,成功窃取了大唐政权;李渊最不愿看到的悲剧发生了,在李世民及其部将的威胁下拱手让出军政大权,而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最终成权力斗争牺牲儿。就在李世民剪除李建成兄弟的同时,另一战场就显得格外激烈,那就是玄武门的争夺,李建成的部队在冯立和薛万彻的带领下正疯狂的进攻玄武门,只要冲破这道门李世民所有的阴谋都会付之一炬;秦王府诸将也明白,玄武门事关重大必须守住,关键时刻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扭转了战局,他就是秦府旧将张公谨,他立于玄武门之下,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凭一己之力成功关上了这道大门,把东林军挡在了玄武门外。

《贞观之治》中的李渊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大赏功臣,张公谨以胆略出众被封食邑一千户,赏赐远在程咬金、秦琼等人之上。后人皆以为张公谨"独闭门以据"敌的功劳是他迅速超越其他秦府旧将的主要原因;诚然匹夫之勇的确令人敬佩,但绝非是助张公谨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张公谨与其他秦府旧将不同,他归国时间很早,但入秦府时间很晚;归国后一直没有得到李世民的重视,甚至还被委派到山东章丘做一个小小的别驾,后来徐圆朗叛唐大举入侵河南,张公谨奉命驻守虞城阻击徐圆朗,因表现突出甚得李世绩和尉迟敬德赏识,两人极力推荐给李世民。当时太子之争已呈白热化,李世民处境非常艰难,于是招张公谨问自安之策;史书没有记载张公谨是如何回复的,只是说李世民对这位新人的回答非常欣赏。

《贞观之治》占卜决疑

张公谨自安之策虽然已不可考,但我们有理由于相信主仆二人的关系因这次谈话得到升华,在后续的兵变筹划中,张公谨成为核心成员之一。玄武门兵变前夕,李世民在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的反复怂恿下仍然下不了最后的决心,让人意外的是平日杀伐果断的天策上将竟然家国大事寄托于占卜,就在占卜者将龟甲从火堆上拿下时恰好碰见从外面进来的张公谨;张公谨一手夺过龟甲用力掷于地下,他诘问李世民:"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占卜用来解决疑惑,现在局势已经明朗,大王与太子已水火不容,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你现在还有什么好占卜的,难道占卜不吉利我们就坐以待毙吗?

李世民又何尝不知他已是走投无路了,太子咄咄逼人还有齐王助纣为虐,两人已经设计好利用在昆明池为齐王践行的时机除掉李世民;另外李渊早已熄灭了立他为太子的意向,而天下已定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正逐步失去作用;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李世民将会是"高鸟尽良弓藏"的最好例子。

《贞观之治》李世民下定决心

李世民之所以犹豫,一是不确定这次兵变是否能成功,当时秦府实力远逊东宫,一旦举兵除了秦府十八学士和八百勇士外没有任何援助,相反太子却有东林军有几千人,再上加李元吉刚刚得到部队的指挥权,因此李世民完全不占优势;人在面对艰难时往往先考虑失败了怎么办,李世民也是人,他也怕失败,怕老婆孩子受牵连,怕跟随自己的将府诸将一朝蒙难;二是他内心也许还放不下对父子兄弟最后一点奢望,希望父亲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保全这个家。李世民知道一旦举起屠刀他将上违君臣之义,下愧父子之情;即使成功了,他将独自一人面对余生,无法享受家庭带来的温暖,他将独自一人面对天下人的指责,永远背上弑君杀兄的不忠不孝不义的罪名。

《贞观之治》李世民被逼夺权

种种心理在负担在武德九年的盛夏压得李世民喘不过气来,即使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在耳边不断引导,他仍是下不了决心,最终受尽煎熬的李世民无奈请人占卜吉凶,这也许是一种心理逃避吧,既然下不了决心就让上天决定吧,正所谓富贵在天,生死由命。但令李世民没想到的是,他短暂的"懦弱"被张公谨看破了,龟甲被无情地抛之于地,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张公谨内心的愤怒:"江山社稷系于公、秦府几百条命系于公,你岂能将这些重任委之于一符龟甲"。

当所有压力被随之而来的政治诱惑压倒时,李世民终于恢复了天策上将的威风,在张公谨等人的协助下成功打败了李建成兄弟,并从李渊手中接过了国家权杖;当他站在权力巅峰回顾玄武门的艰辛历程时,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也许不是那些刀光剑影下的厮杀,而是那些令人崩溃的内心煎熬,逼着他一步步走向帝王之路,多少挣扎与痛苦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啊;同样在那些一路辅助他走向权力巅峰的功臣中,最令他感恩的也许不是能替他抵挡千军万马的将领,而是那些在他犹豫不决时不断激励他、鼓励他最终让他战胜自己的人,正是这些人逼着他成熟,逼着他强大,逼着他成就帝王之路,而这些人中有侯君集、尉迟敬德,当然还有张公谨。

《贞观之治》投龟定议

当李世民草拟功臣名单时,思维一个个划过陪同他的功臣们,当扫过张公谨那方阔的脸庞时,掷地有声的龟甲破裂声仿佛依旧回荡在他耳边,告诫他命运永远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纵使李世民心境在经历一场场大战的锻造后已经坚不可摧,但在兄弟相残、父子相争的面前依然如常人一样脆弱,如果不是张公谨当头棒喝,他也许还下不了兵变的决心,也许正是这一棒让他完成了最后的涅槃成为一名心智坚定的皇帝。

相比于张公谨独据敌于门外的勇气,李世民更欣赏他的临敌时的勇敢和胆略,通过玄武门事件,李世民深知这位曾经被自己忽视的秦府学士绝不像他粗狂的表面那样憨直,相反却拥有着秦琼程咬金等人所没有的谋略;贞观初北方突厥肆虐,李世民命张公谨镇守代州,代州与朔州是中国最北方抵挡突厥的第一道屏障,武德年间刘世让曾镇守朔州采用屯田的办法成功阻击突厥南下的步伐,如今张公谨到任后立刻恢复屯田制,为刚刚建立的大唐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贞观之治》中的玄武门

张公谨除了阻拦突厥南下,他还利用所有机会打探突厥情报,贞观四年他综合从突厥各方传回的情报大胆做出突厥可取的判断,他向李世民总结了六条突厥走下坡路的原因,成为李世民经略突厥的重要参考资料。后来李靖大军北上,李世民下令张公谨作为他的副手即唐军总参谋长角色,在大唐平定突厥的史册上永远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张公谨一生是幸运的,在他被冷落时遇到了李世民这位伯乐,一身文韬武略皆得施展,但张公谨又是悲哀的,年仅三十九岁的他就卒于任上,一身本领还未尽情施展;李世民得知消息后非常悲伤,发丧之日不顾《阴阳书》"日子在辰,不可哭泣,又为流俗所忌"的忌讳,哭着送别张公谨。

《贞观之治》李渊父子

张公谨的功劳是巨大的,没有他投龟定议李世民的犹豫可能令生另生事端,正如王夫之先生所说:"无张公谨、尉迟敬德,则太宗不能杀兄。"当然张公谨武功也是值得肯定的,没有他无惧死亡的勇猛,东林军早已突破玄武门,秦王府诸将或已成为阶下囚,最后值得称赞的是张公谨的谋略,屯田制的恢复、突厥的情报等成为消灭突厥不可或重要因素。鉴于张公谨的贡献,李世民对于他的英年早逝表现出了极大的悲痛,贞观十三年在张公谨去世七年后,李世民还时常思念这位秦府旧将的功劳,追封他为郯国公,永微五年,高宗缅怀先烈追封他为荆州都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金... 刘裕灭南燕后,原本准备“留镇下邳,经营司(州治在今洛阳东北)、雍(州治在今陕西西安西北》”,紧接着就...
别被电视剧骗了,宋代的圣旨其实... (上图是个闹剧!) 我们看古装影视作品,往往会觉得以前的君主金口玉言,口出为敕,口含天宪,是吧?皇帝...
原创 湘... 与南昌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相比,湘南起义的名声要小得多,但是这场由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发展而来,由朱...
原创 毛... 1955年,毛主席吃羊肉泡馍,结账时却发现没钱,解决方式尽显伟人风采。毛主席参加会议之后坐车返回中南...
原创 恩... 1897年,湖南维新派人士江标在长沙的湘水校经堂设立“实学会”,聘请专人为会员讲解数学、英文、地理等...
原创 黄... 黄埔军校是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所军校,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蒋介石更是把黄埔出身的将领们看...
原创 张... 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日,浩气卷长江。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这是...
原创 张...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书法家,他早在23岁就高中状元;且善诗文,尤工于词。可惜这位才子佳人,却于38岁...
原创 丁... 引言 1989年的一天夜晚,日本北海道某处的街道角落里的一群青年紧张地东张西望,在确定四下无人后,迅...
原创 清... 爱新觉罗·载抒(1880年—1943年),乃“铁帽子王”奕劻之女。生得花容月貌、国色天香,被后人誉为...
原创 正... 历史爱好者们在说起中国历代王朝的时候,经常用暴秦、强汉、盛唐、弱宋等词汇来形容一个朝代的主要表现。说...
原创 山... 大家看这个字你认识吗?昃zè,你身边要是有这个姓氏的朋友,那你可得留神了,据说这个姓氏还是明朝皇帝的...
原创 英... 引言 作为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英国的马丁·雅克教授,他认为中国拥有一个极为鲜明的特质,那就是历史的延...
原创 第...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我国东北不断蚕食,激起了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愤慨,为了转移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日...
原创 毛... 一代伟人毛主席和开国上将许世友之间发生了很多故事,咱今天就来聊上几句。 给许世友改名字 许世友本来...
原创 1... “老朋友,有幸又在这里和你重逢了!” 1949年12月25日,在四川省德阳市的孝泉镇,满脸和气的贺龙...
原创 2...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之后,美国伙同一些其他国家发动了朝鲜战争,甚至把战火烧到了我们的国土上。在这种情...
诸葛亮和庞统就荆州看法明明一致... 诸葛亮和庞统就荆州看法明明一致,却人为制造分岐分高下 其实荆州的战略地位要看实力。对于实力雄厚的曹魏...
原创 中...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掘之墓。从夏朝到清朝,历时4000年,期间产生了约500位帝王,他们...
原创 池... 日军侵华将领池谷半二郎少将,曾以运输参谋和作战参谋之职,在第十军、华中方面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