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得知南京大屠杀后,毛主席和蒋介石分别作何反应?蒋给出4字评价
迪丽瓦拉
2025-07-08 21:34:04
0

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在这场暴行中,至少有30万无辜百姓死在了敌人的屠刀下。

国外也报道了这次惨无人道的灭绝行动,英国《泰晤士报》用“恐怖、残暴”来形容日军的行动,而美国《生活》杂志,则用”惨绝人寰“来评价这次暴行。

不禁让人好奇,毛主席和蒋介石,又是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的呢?

得知之后,又分别做出了什么反应?

1、打一场”绝不可能获胜“的战斗

在我看来,南京保卫战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它延续了淞沪会战的失败,也让蒋介石引以为傲的德械师全军覆灭。

根据国防部指定的最初计划,是在上海到南京一线,依托山地修建三条防御带,分别为沪杭线、吴福线、锡澄线,并在三条线上修建了大量的防御阵地、水泥碉堡、永备工事等。

依托这三条防御线,能够极大的阻延日军进攻内地的速度。

但老蒋为了争取国际支持,硬生生放弃了这三条屏障,投入几十万德械师,让他们在无险可守的上海烂泥潭中与敌人死磕,最终大败,狼狈撤出了上海。

剩余的40多万国军,分两路撤往南京,这点兵力,根本不够填充三条防线,且都是残兵败将,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所有人都知道,南京守不住了。

蒋介石也知道,因此回到南京后,他特意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

会议上,他询问众人:“南京该不该守?”

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纷纷表示:“残兵败将,根本守不住,不如主动撤退,保存实力!”

老蒋却不这样认为,他打算将南京打造成一个大的“四行仓库”,表演给列强参观团看,只要让他们看到中国抵抗的决心,就一定会下场调停的。

这样的想法,无疑十分天真,如果你是列强,你会为了救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而去得罪一个强大的、全民皆兵的工业国吗?显然不会。

但老蒋却没能看透这一点,打定主意,南京一定要守。

也许是猜到了老蒋的想法,在会议上,国军高级将领唐生智挺身而出,义正言辞的表示:“南京乃首都,也是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怎能不战而逃?”

一番话,说的老蒋心花怒放,当即任命他为南京卫戍司令,全权负责防卫南京的一切事宜。

事实证明,南京根本守不住,不到一个月,便彻底彻底沦陷了。

12月7日,老蒋乘坐专机离开南京。

12月13日,日军大部队攻入南京城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超过30万的无辜军民,牺牲在了日军的屠刀之下。

南京大屠杀,也成为二战时期,性质最恶劣的一次屠杀行动。

其状之惨,受到世界各地的媒体争相报道,英国《泰晤士报》用“恐怖、残暴”来形容日军的行动,而美国《生活》杂志,则用”惨绝人寰“来评价这次暴行。

那毛主席和蒋介石,又是如何看到南京大屠杀的呢?

2、蒋介石给出四字评价

由于战时消息的闭塞,直到1938年1月,老蒋才得知南京大屠杀的事情。

到了5月6日,国际宣传处处长董显光,向蒋介石提交了秘密记者在南京拍摄的照片,厚厚的一沓,将日军的暴行诠释的淋漓尽致。

看完后,蒋介石痛心疾首,在日记中写下四个字:“提要: 雪耻!”

这四个字,就是他对南京大屠杀的评价。

老蒋认为,如此暴行,一定要公布于众,于是他找来英国记者田伯烈,让他尽快将照片整理出来,写成书在全世界发表,仅第一期,老蒋就给了15000元出版费,这本书名叫《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也是后来远东审判日军的最直接证据。

时间来到1942年,老蒋组织远征军,奔赴东南亚战场作战。

作为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在奔赴前,老蒋亲率观光团,奔赴东南亚各国进行考察。

在印度加尔各答,他发布了著名的《告印度国人书》,在演讲稿中,他再次提到南京大屠杀,以痛斥日军的残暴行为,希望各国人民能团结起来,抵抗日军的入侵。

与此同时,演讲稿中还提到:“一周以内,全城人民被屠杀者多至 20 余万人!”

这是老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战时对外明确宣布的数字。

时间来到1945年12月,蒋介石再次回到南京做短暂视察。在演讲时,他重申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并鼓励群众,让那些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目击者多多检举,将日军的所做作为公之于众,以作为将来审判南京大屠杀刽子手的证据。

截止到蒋介石离开南京前,专案组总共收到报告计共 1036 件。

而这些报告,全都被整理成册,成为远东法庭审判日军的最有力证据。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蒋介石都将南京大屠杀作为典型,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提到。

可见,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态度,蒋介石的确是痛心疾首,愤怒至极。

但有一个疑点,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国外报纸争相报道,国内却鲜有媒体关注此时。几乎只有老蒋在演讲时提及此事,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其中是否另有深意。

有一种说法,称南京保卫战的失败,老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毕竟,是他在撤退后不久,下达了弃守南京的命令,将整个南京城拱手相让。

城未战而迁都,城未陷而帅先逃!老蒋此举,可谓将南京城的所有百姓架在火上烤。

因此,为了防止舆论发酵,老蒋这才阻止了国内媒体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

可见,作为国人,虽然老蒋对日军深痛恶绝,所作所为却终究还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虽说如此,但有一点需要确认,无论老蒋出于什么目的,派遣部队保卫南京。这个行为值得肯定,反对日军的侵略,是每个国人的权利和义务。

这和南京大屠杀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屠杀发生的唯一原因,就是日军法西斯的残暴和凶狠。

3、毛主席的反应

1937年12月20日,南京沦陷后一个星期,《救国日报》便报道了南京城内的惨状。

报纸以“日寇攻宁大肆残暴”为标题,详细记述了伦敦每日邮报驻南京通讯员亲眼目睹日军屠杀俘虏300余人的经过,实在惨不忍睹,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消息传到延安后,毛主席的情绪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先是愤怒至极,将手中的茶杯狠狠地摔在地上,随后是长时间的沉默,在此期间,毛主席多次情绪崩溃,多次为南京无辜百姓的遭遇而失声痛哭。

虽然此时的《救国日报》因资金问题,已经面临停刊,但依旧在不留余力的报道南京大屠杀事件,揭露日军的残暴无良行为。

朱德也为日军的残暴而愤恨不已,在1938年初的《论抗日游击战争》中,痛斥日军的滔天罪行,并表示,牺牲在南京的无辜百姓,保守估计在30万以上。

除了毛主席和老蒋外,还有很多社会、进步人士,也发表了对此事的看法。

首当其冲的宋庆龄女士,她在《救国日报》中发表对英人民呼吁书,表示:“外国人士也曾目睹南京之惨状,仅南京一地,日军便屠杀50000居民,真正像欧洲中世纪时代的那回大瘟疫一样!”

其次是郭沫若先生,他亲自为田伯烈所著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写序,并在文章中日本侵略者骂了个体无完肤。

之所以如此,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郭沫若在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是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这篇文章,但他毕竟是个“日本通”,也是个日本女婿,他不想将这这篇序言当成自己的东西保存下来。

第二,《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这本书出版时,正是武汉即将陷落之时。因为时局混乱,所以这篇序言没能保存下来,也就没有被郭沫若收集在自己的作品集中。

当时,他正在美国创刊,早教育界和新闻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自己的英文作品《暴风雨中的树叶》中,他以戏谑的口吻,将侵华日军讽刺了个体无完肤。

后来,这部作品在日本出版,翻译者竹内好看完后感慨道:“我一面翻译这部小说,一面由于手不时发抖而握不住笔,真是残酷到了极点!”

由此可见,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到底有多残忍,他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深切灾难,伤疤至今仍历历在目,振聋发聩,是每个中国人都无法忘怀的意难平。

但无论如何,这场灾难终归是将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了,并坚定了所有人的抗日决心。

从军人到工农,再到知识分子,大家众志成城,奋勇抗击,终于将侵略者赶出了我们的土地。作为后人,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砥砺前行,将祖国建设的更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项... “生当亦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就道出了项羽的一世英名,这位西楚霸王有过太多的传...
学党史·兴法治丨《中国共产党百... 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大事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36 6月谢觉哉在参与领导陕西保安县的县、乡两...
原创 开... 一个人混迹在职场、官场,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委屈,甚至被冤枉、排挤...
原创 老... 1950年,时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杨勇的书桌上多了一封特殊的信。当他看到寄信人那一栏“孔宪权”三个大字...
原创 雍... 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出身四爷胤禛府邸,他从一个杭州参将,最后做到了西北平叛的大将军,从包衣奴才到...
一文看尽楚国八百年(下):陷吴... (接上回)一文看尽楚国八百年(中):晋楚交锋,庄王称霸 七、大国博弈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死后,...
原创 周...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三国的纷争中,周瑜、诸葛亮、司马懿这三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各自书写了传奇...
原创 新...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转回李定国的身上,正如上文所说,第一次进攻广东失败之后,李定国部的兵员损失并不大,所...
原创 襄... 襄樊之战长达四个月,为什么蜀汉没有一人来救援关羽? 看下地图嘛…荆州是东吴势力,相当于孤子…周边全是...
原创 左... 一提到民国军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北洋”,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比如在网上臭名昭著,称霸甘青宁三省近百年...
原创 满... 自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以来,八旗铁骑和前明降将迅速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南明弘光、隆...
原创 诸... 诸葛亮并非唯一的托孤大臣,只不过另一位被他清除,原因为何? 大家好,继续讲历史,《三国演义》中刘备白...
原创 《... 近期热播剧《上阳赋》中,皇帝马曜的角色成为了一大亮点。 他巧妙运用王氏内部的矛盾,逐步分化并瓦解敌...
原创 陈...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历经了近百年的抗争历史,国家危亡的时刻,各个年纪、各个阶层的爱国人士,都纷纷投入...
原创 蒋... 1930年,爱国进步左派革命家、农工党创始人邓演达带领黄埔军校师生与三十多个国民党省代表和党内反动派...
原创 朱...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明朝开国的战火纷飞中,朱元璋麾下的一员猛将,以勇猛无敌闻名。然而,他...
原创 曹... 曹操不能像李渊与刘邦一统天下,就是运气太差的原因?枭雄 曹操和刘邦和李渊面对的局势也相差很大,刘邦和...
原创 海... 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绝对称得上是一代枭雄。在其父努尔哈赤创建的后金政权基础上,建立和...
原创 1... 1975年周总理膀胱癌加重,步入晚期。最严重时,周总理感觉有针在扎自己的骨头,疼得不能入睡。可就是这...
原创 苏... 在20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苏联这颗曾经耀眼的红星,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落的跌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