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只特别的鸡食盆
1962年夏天,青岛市文物商店的张廷臣下乡走访。路过一户农家时却突然瞪直了眼定住了!
只见一群鸡鸭正围着一只沾满污垢的鸡食盆抢食!可这盆子,是个无价之宝啊!
要说这张廷臣,确实有几分眼力劲,老远便看见那个鸡食盆不一般!它并不是一般人家用来喂养家禽用的残破土碗或者烂盘……
这是一只颜色呈现漂亮的紫红色的瓷盆!
张廷臣赶紧上前,拿起还装了半盆子烂菜叶的瓷盆,仔细地上下打量!
这个时候,这户人家的女主人发现了他,吓了一大跳,还以为是遇上疯子,差点叫了人!
好在张廷臣赶紧解释,这才避免了一场误会。不过,这个时候,他的注意力还是在这只鸡食盆上。
02、鸡食盆的真实身份
于是,也顾不得许多,张廷臣拿起盆子在一旁的水沟里清洗了一下。这个时候,盆地露出的一个字迹,让他差点叫出了声……
根据他的判断,这东西一定来自宫廷,是罕见的宋代钧窑瓷器!
而在瓷盆的底部,有一个暗刻的“一”字,这分明就是当初此物摆放在宫廷时的一个位置记录!
在民间发现钧窑瓷器,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答案是肯定的!
在宋代名窑中,钧瓷是青瓷系的一个独特品种,以其丰富艳丽的窑变釉彩而著称。
这种“窑变釉色”有种行话叫“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也意味着,几乎每一只钧窑瓷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颜色,世间唯一孤品……
宋徽宗时期,钧窑瓷被指定为皇家用瓷,民间不可烧制!
到了民国时期,收藏界便已经流传开了一句:“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足见钧窑瓷器的珍贵和不可多得……
北宋钧瓷之所以存世稀少,原因是由于专做皇家贡瓷不惜工本,少量精品入宫使用,大量次品则打碎深埋不许流入民间。
而且每一件钧窑瓷都刻有编号,就好比“身份证”一般,因此,张廷臣发现这件“鸡食盆”底部有个“一”字,才会激动地差点叫出声来!
随后,张廷臣赶紧问农妇这件东西的来历,按理说皇家贡品不应该流落到民间,还被当作鸡食盆使用啊……
农妇人也老实,并不觉得这东西有什么稀奇的,只是说确实是自家多少年的老物件了。据说,她家祖上有人在宫里当过侍卫……
03、5元钱买下的宝贝
这一询问,张廷臣基本上确定这件东西的真伪了,随即他表示愿意出5块钱,买下这只盆。
六十年代,5块钱还真不算少了,农妇憨直,一开始执意不收钱要把这盆子送给他,可是架不住张廷臣坚持给钱买,最后还是收下了5块钱!
就这样,这只珍贵的钧窑瓷器被张廷臣带回了青岛,被鉴定为一只钧窑鼓式洗。
这件东西口径23.8厘米、底径17.5厘米、高9.1厘米;口沿延边凸起弦纹两周,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饰有两周等距离的乳钉纹,上周二十个,下周十八个。
其通体内外施釉,洗的外壁釉层肥厚呈玫瑰紫色,器内为天蓝色釉,非常漂亮!
当年,青岛博物馆邀请故宫博物院的瓷器专家耿宝昌先生鉴定,认定这件“钧窑鼓式洗”为国家一级文物,非常珍贵!
因为历经战乱和变迁,目前已知国内博物馆收藏的北宋钧窑鼓式洗不足15件,其中大多数都收藏于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
这一只张廷臣机缘巧合从农户家中买回的,实属传奇经历,令人不可思议……
据说青岛市博物馆现有的12万余件套藏品,而这只“钧窑鼓式洗”却可以跻身“镇馆之宝”的前三名,足见其珍贵程度……
身价不菲的“鸡食盆”终于验明正身,再也不用“受尽屈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