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国民党几十万大军步步紧逼,无奈之下,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5月份,中央主力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安全抵达大渡河安顺场,准备在此渡河,此前,他们刚摆脱了国民党的包围追击。
难上加难的是,当时我军四面楚歌,前有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后有敌军的层层包围,危机四伏,进退两难。
面对这样的难题,红军在一位清朝老秀才的帮助下,终于摆脱危机,成功渡河。这个老秀才是何许人?为什么毛主席在生死存亡的时刻,还要专门深夜拜访?
5月26日,中央红军到达大渡河,此时,战士们已经餐风露宿了近8个月,在敌军的步步紧逼下,红军战士只剩下3万人。毛主席看着眼前湍急的河流,不禁开始惆怅,要怎样才能让大家安全渡河。那几天,毛主席夜里几乎无眠,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苦苦思索着最合适的方法。
摆在红军面前的有三大难题:
第一,渡河问题,大渡河河宽300米,水深30多米。
第二,国民党部队的穷追不舍。
第三,成功渡河后敌军的堵截。
当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渡河问题,对于这点,红军们的看法是一致的。红军后方是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大部队,以红军3万的兵力对上敌军大部队,无异于以卵击石。
而大渡河对岸蒋介石也安排了人马,想将红军一网打尽,但好在敌人想要围堵,还需要几天时间,我军尚有转圜的余地。因此,渡河成了红军唯一的选择。
那要怎么渡河?
红军横渡金沙江的时候,历尽波折弄到了7条船,但即使是有船,也耗费了七天七夜才安全把红军送到对岸。
而此次横渡大渡河,由于敌军的暗中阻挠,红军勉强只能弄到4条小船,只能搭载8人。意味着船的数量少,每次载的人也要比金沙江的时候少。仅靠这4条船,将3万红军全部送到对岸怎么也得一个月的时间。
而此时,国民党的部队也正在向大渡河追来,离红军的驻扎地也不过几天的路程了。实际上,我军根本没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渡河,更不用说大渡河水流湍急,乘船渡江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就目前的现状看来,红军命悬一线,要是没有更好的办法,恐怕就要在此地全军覆没了。
毛主席有很大的烟瘾,每当关键的时候,都需要抽支烟提神,保持头脑清醒,此刻,毛主席正抽着烟思考渡河良策,心中盘算着可行的计策。
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毛主席的思路也被打断了。
只见一位同志急匆匆的跑了过来,在毛主席身前站定,大口喘着气,神情很是兴奋。来人正是李富春,时任政治部的主任。
看着毛主席眉头紧锁,李富春赶紧向毛主席汇报:“我刚去附近的村里打听,想着碰碰运气看有没有村民知道怎么渡河。后来,我就打听到有一个叫宋大顺的老人,90多岁,还是清朝老秀才,他在石达开领兵的时候,曾前言目睹过石达开兵败的事,他在大渡河边待了一辈子,或许会有渡江的办法。”
毛主席一听,很是欣喜:“他现在在哪,我们现在就动身,去拜访一下这位老秀才。”
李富春很清楚毛主席这段时间是怎么操劳的,便劝着毛主席:“奔波了好些天,您先睡会儿,我安排人去把这位老秀才接过来,他离这也不远,就住在另一头。”
毛主席却不赞同这个做法:“我们有求于人,向老人家请教问题,理应登门拜访,这是合情合理的。”
要是平常,李富春就不会这么劝毛主席,他也深知这个道理。但是毛主席现在的状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啊!
5月24日,毛主席率领红军从四川出发,烈日当头,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走了300多里的山路,终于在26日赶到了大渡河,和此处的刘伯承指挥部汇合。
因为短时间内,为了和时间赛跑,军队的行军速度很快,毛主席连着好几天没怎么休息,双脚都磨出了血泡,每走一步,都要忍受扎心的痛苦。
可是,毛主席早已做了决定,为了红军尽快脱险,就必须亲自拜访这位老秀才,纵使是刀山火海,这一趟非走不可。
当天夜里,在李富春的搀扶下,毛主席拖着疲惫的身子,忍着脚痛,走过曲折的山路,终于如愿见到了这位老人。
见到老秀才宋大顺后,毛主席表明了身份和来意,虚心向老人请教对石达开兵败这段历史的了解。
为什么不是问渡河良策,还是先是寒暄一番呢?
毛主席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此举也是用心良苦啊,事关红军3万人的性命,每个决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眼前的这位老秀才,他所说的计策是否可靠,不能听信一面之词。只有真正目睹过石达开兵败的人,才有可能会悟出自己的见解,才会有值得我军借鉴的。
以毛主席敏锐的洞察力,能很快根据老秀才对石达开兵败的表述,进行分析和判断,最后梳理出其中能帮助红军渡河的方法。
谈到石达开的落败,老秀才宋大顺表示很是惋惜。石达开为自己的狂妄自大,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自作自受,兵败被杀。
紧接着,老人家描述了那段历史:
1863年4月,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翼王,他率领3万部队渡过金沙江,历经一个月,来到了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紫打地是当时大渡河水流最平缓的,也是水深最浅的地方,因此也最适合渡河。
然而,到达紫打地之后,他宠爱的小妾生下一个男孩,石达开很是高兴,便决定再此地扎营,休整三天,设宴犒赏大军。不过32岁的石达开,到底有些年轻气盛,一路行军以来很是顺利,让他有些得意忘形了。
战场上,瞬息万变,本该按照原计划渡河的3万大军,在紫打地浪费了三天的时间,也是这三天时间,让清军率领部队一路逼近到大渡河北岸,将石达开部队包围起来,不巧的是,5月多雷雨天气,赶上山洪爆发,河水水位升高,水流湍急,渡河也成了难题。试图用竹排强行渡河,但最终也失败了,还白白搭上了很多士兵的性命。
天时地利人和,石达开的部队一样都没占到。当时他的部队纪律松散,素质也不高,还祸害附近的老百姓,抢劫掠夺,无恶不作。这就导致在清军的围堵下,他们并没有存粮,老百姓对压榨他们的人,可不会心慈手软,乡亲们宁愿把船毁掉,也不肯借给他们。
石达开在无奈之下,为了保全士兵和家属,竟然写信给清军,想用自己一条命,了解此事,给其他人一条生路。
清军的首领明面上答应了他的请求,成功骗石达开签署协议后,暗地里却背信弃义,捉拿石达开并将他生生折磨致死。
听过宋大顺的讲述,毛主席沉默了良久,不由得感慨。听到这里,毛主席心里可以断定,这位老秀才所说的都是真的,而他也肯定知道渡河的方法。
现在红军的处境跟当时石达开遇到的大同小异。一样的季节,一样面对敌军围堵,而不同的是,红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也绝不会欺压老百姓。
就在毛主席沉默的时候,老秀才再次开口说:“渡河不是最要紧的,如今当务之急是尽快离开安顺场。”
毛主席也明白军队驻扎在安顺场是很冒险的,可红军现在并无退路,只能渡河。
想到这里,毛主席抱着诚恳的态度,谦逊地问:“老人家,对于渡河一事,你可以什么良策吗?”
面对毛主席的询问,宋大顺向两人说道:“沿着大渡河往北走300多里,泸定,有座桥,可通过此桥过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区区300里又怎么能阻止红军前进的步伐。很快,毛主席回到了营地,召开紧急会议,大家一起商讨渡河良策,会上老秀才的方法也纳入了讨论之列,经过对地图的研究和考察,会议上一致通过从泸定桥渡河的决定。
朱德曾说:“对红军来说,泸定桥是整个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桥,也是最安全的桥。”而泸定桥是横渡大渡河的唯一桥梁,也是红军唯一的机会。
很快,针对红军如何安全从泸定桥渡河,毛主席做了详细部署:
尽管泸定桥渡河这一计策可行,但毛主席并不敢拿3万战士的性命冒险,还是采取了稳妥的法子。
首先,以防从安顺场前往泸定桥的途中出现不测,红军兵分两路,聂荣臻和刘伯承率领右路部队,从安顺场乘坐船只渡河,然后沿着渡河北上到泸定桥为大部队扫清障碍。
其次,由林彪率领左路部队,先行主力大部队一步,迅速前往泸定桥,赶在国民党大部队到达之前控制泸定桥。
最后,红军主力大部队,待右路部队渡江后,和他们的行军速度保持一致,从泸定桥渡河。
对红军渡河的部署完毕后,下一步就是准备动身,以最快速度到达泸定桥。按照会议上的安排,红军必须在3天内到达泸定桥,要急行军300里。这对于刚休整没几天的同志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毛主席的脚还没有好转,让人忍不住捏了一把汗。
而毛主席此时一声不吭,坚持按照计划行事,不得不说毛主席就是这么伟大,他率领的红军,在枪械不足、粮食不够的情况下,仍旧突破了蒋介石上百万军队的围剿,完成了名震中外的长征。他们并没有被这点小挫折打败,选择迎难而上。
在红军右路军渡河没多久,蒋介石就收到了红军占领安顺场并试图渡河的情报。
很快,蒋介石就秘密下令:
第一,秘密增派两个旅的部队支援,占领泸定桥
第二,安排军阀刘辉在沿途拦截红军,并借机炸毁泸定桥。
此时,我军和敌军都在往泸定桥的方向赶路,可以说,谁先占领了泸定桥,谁就占了先机。
或许蒋介石也没料到,我军27日清晨左路部队就先行出发,整整两天两晚,赶在29号早上占领了泸定桥的西桥头。
另一边,西康军阀刘辉确实收到了蒋介石的暗令,但是在国民党部队中,中央和地方并不齐心,貌神合离。这也就导致刘辉的进攻并不猛烈。等我军第四团抵达泸定桥的时候,刘辉的人还未来得及炸毁泸定桥,只是将桥上的桥板掀掉便逃走了。
不过,好在还有铁索在,只要铁索在,就还有渡河的希望。
关于泸定桥,也是一座有故事的桥梁。
据老秀才所述,泸定桥的修建是康熙皇帝亲自审批的,由朝廷出资建造,后来成了连接川康的交通枢纽,泸定桥全长约104米,宽约3米,由13根锁链组成,两面各是两条锁链,可以当做扶手。
平日里,人们走上泸定桥都是摇摇晃晃的,没了桥板后更是危险,光是想想就令人胆寒。
红军也是在此上演了“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一幕。
时间紧迫,红军的生死存亡之际,硬着头皮也得渡河,经过紧急会议的商讨,从红军2连中选出一支渡河的前锋队,22名战士自告奋勇前往。此行他们的任务是越过泸定桥,冲到对岸,拿到对泸定桥的控制权。
在渡河之前,由3连的战士前往村民那里,尽可能地多借一些木板,一步一步往桥上铺,修复桥板。有的老百姓知道是红军要用,连自己家的大门都拆了下来。这点,也足以看出我军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下午2点,由聂荣臻和刘伯承带领的右路部队也终于抵达泸定桥,和左路大军一起争夺泸定桥的控制权。
下午4点,突击队员正式开始出发,一点点的向对岸攀岩过去,面对国民党部队在对岸的射击,突击队员毫不退缩,一个劲的往前冲,快接近对岸的时候,又拿出手榴弹,跟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很快,敌军就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在机枪和手榴弹的进攻下,很快就登上了对岸。
万万没想到,狡诈的敌军居然选择放火烧桥,企图阻止我军登岸。关键时刻,一位战士高呼:“战斗就要取得胜利了,最后的关头到了,同志们,冲啊。”
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苦作战,我军终于打败了国民党的部队,占领了泸定桥。令人惋惜的是,此战中,还是有3名突击队员不幸牺牲了。
毛主席抵达泸定桥时,感慨不已,脱帽向三位牺牲的勇士致敬。“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也正是毛主席对这一时期的真实描写。
实践证明,我军的领导人不是石达开,红军也不会是太平军。红军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是人民的部队,也终会走向胜利。红军能够顺利渡河,离不开老秀才宋大顺的帮助。
在四川西南部的大渡河中游南岸的安顺场,有一座“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而馆长是老秀才的后人,在大渡河两岸,毛主席夜访老秀才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这位馆长有着和他曾祖父一样的精神,他说:“用自己的力量为红军精神的代代相传做贡献,既是祖辈的期许,也是我的责任。”
红军在长征期间创造了一个个奇迹,长征精神,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紧紧依靠人民,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