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这才是刘邦、朱元璋等牛人成事的秘诀
迪丽瓦拉
2025-07-09 07:04:01
0

文 / 子玉

越来越发现,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其实并不是能力,而是能量,从古至今有无数人验证了这条逻辑。

什么是能量?

能量就是一个人的胆识、魄力、自信、乐观以及强大的执行力等精神内核层面的东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那些成事的人大多数都是能量满满的人,具有很强的磁场。

先说南北朝的一个牛人,宋武帝刘裕——

东晋隆安三年(399)十月,五斗米道的首领孙恩率领自己的部众从舟山群岛出发,正式向东晋朝廷亮剑。

东晋朝廷派出了名将谢琰加北府军统帅刘牢之的组合,两路大军共同应对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浪潮。

十二月,晋军在收复义兴、吴兴之后,刘牢之率部进抵吴郡。

当孙恩任命的吴郡太守陆瓌派出几千人马外出侦查时恰巧遇到了一个北府军几十人的侦查小队。狭路相逢,又实力悬殊巨大,起义军没有理由不吃掉这块白白送上门的肉。

按正常逻辑推断,这支几十人的北府军小队只能是一个结果,全军覆没。但让起义军意外的是,这支北府军根本就没有逃的意思,而且一点也不慌乱,抡起大刀直接就开干。

更让起义军吃惊的是,这支北府军在战死至只剩一人的情况下依然非常骁勇地与自己过招。对方的表情、动作也根本没有一丝认怂的意思。

双方的过招还在持续。此时,刘牢之儿子刘敬宣正率领着队伍来寻找这支没有按时回家的侦查小队。北府军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同伴是如何一个人单挑对方几千人的震撼场面。

尤其是当起义军看到远处的北府军慌忙撤退时,这位猛人竟然手持大刀以猛虎下山之势扑向了敌军的海洋中。又是一阵酣畅淋漓的厮杀,起义军伤亡惨重,剩下的也都四散逃亡。

是的,这位北府军战士创造了一人破千人的彪悍战绩。

此战,起义军被杀得肝胆破碎,同时亲眼见证这一幕的北府军成员也被惊得是目瞪口呆,尤其是北府军统帅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没想到自己的队伍中还有如此猛人,回去了一定要给老爸好好说说这个人。

好吧,不卖关子了,这个人正是后来开创南朝刘宋王朝的宋武帝刘裕。

复盘这次战斗,如果是一般人碰到这种事情,肯定会在本能的驱使下慌忙逃命。这几十人既然敢迎战,说明都是猛人,对自己的能力相当自信。

而当这几十人拼杀至只剩刘裕一人时,说明刘裕的武功造诣是在众人之上的,不然也不会成为幸存者。

讲真,此时才是考验刘裕的重要时刻。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摆在刘裕面前的其实也就两条路,投降认怂,或者战死。刘裕果断选择了后者,将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发挥到了极限。

如果不是北府军及时出现,刘裕战死的可能性很大,但他明显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

同时,他的威武也被不断放大传遍了整个江湖。随着时间的不断叠加,刘裕的大名已经如神话般存在。

可以肯定,这样的人拔尖的可能性是非场大的,尤其是那个南北分裂且内斗频繁的南北朝的乱世。而让刘裕一路开挂并最终封神的其实正是他的胆魄、赌徒性格。

想想,那个时代和刘裕同样能力甚至比他专业能力更强的人肯定有很多,但为什么只有刘裕成为了宋武帝,名留青史?

密码就在让刘裕封神的那次战斗中。可以说,刘裕是在自信、胆魄、执行力等层面将同行者远远地甩在了身后,用能量和磁场这两样东西成就了自己。

再说刘邦——

韩信、萧何、张良、曹参这些人的专业能力哪一个不比刘邦强,但他们为什么不能成为汉高祖?

距离其实在创业初期就已经拉开了。

沛县举事的时候,对于沛公的角色,自身优势更大的萧何、曹参直接就是放弃的节奏,他们怕的就是一旦事情失败,整个家族都会受到连累。

高处不胜寒,他们不想将自己置身于冰天雪地中。

但刘邦可是一点没推辞。而事实又是,那时候反秦起义的组织简直遍地都是,刘邦根本不能保证他能够笑到最后。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成功是偶然的,失败则是必然的。

但刘邦的性格已经决定了他这次的选择,先上车再说。

在创业的过程中,现实更是一步步突破着刘邦的心理承受极限:兄弟背叛、鸿门宴、被锁死在汉中、彭城大败、父亲老婆被项羽抓为人质、荥阳城中插翅难逃、成皋之败......

每一样都是压死人的节奏,但刘邦都勇敢地接住了,而且还通过各种努力尝试破局,直至成功。

可以说,要是平常人,肯定已经妥协了,而刘邦不仅屡败屡战,在遭遇彭城之战的惨败之后他竟然还想着天下的事,这格局也是没谁了。

在打败项羽建立汉朝之后,刘邦曾经在洛阳酒会上总结说,自己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用好了萧何、韩信、张良这三个精英,实际上,他是胜在胆略、格局与自信这些内核层面。

反观那所谓的三杰,虽然能力突出,但都给自己的人生设了限——

张良对自己的定位是帝王之师,找一个明主辅佐是他的目标;萧何在完全具备成为领头羊的条件下根本不敢挑那副重担,因为他明白自己扛不住与之相匹配的压力;韩信在成为齐王手握雄兵三十万的情况下依然不敢背叛刘邦,他已经满足于封侯拜将的结果了。

而刘邦呢,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及拿到的结果向世人证明了一个事实: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这话一点也不假。有些东西你都不敢想,怎么可能得到呢。所谓的“心不唤,物不至”说的其实正是这个道理。

关于朱元璋也有一个故事——

小时候,朱元璋和他的小伙伴周德兴、汤和、徐达这些人一块给地主家放牛,因为饿了,朱元璋就提议将一头小牛给杀了。

当味觉上的快感淡化之后,众人才猛然惊醒,“回去该怎么给地主交代”。

接下来的一幕实际上就已经将朱元璋和徐达的距离拉开了:徐达和汤和等人慌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而朱元璋却猛拍自己胸脯表示,“你们回去之后就说这事是我干的就行”。

结果是,朱元璋不仅被毒打了一顿,还丢了饭碗。

但朱元璋还是有巨大的收获,因为徐达这些人越来越佩服朱元璋了,他们在语言和行动上都已经将朱元璋当成大哥看待。

这种相处模式后来也复制到了众人的事业中:

创业前,朱元璋是徐达的大哥;创业后,朱元璋是徐达的领导。

这是必然的,因为,当大家饥饿的时候只有朱元璋敢对地主的牛动手,该承担责任时,也是朱元璋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

这就是大哥的特质,既有破格获取的智慧和勇气,更有所担当,徐达这些人只剩臣服。

而朱元璋身上的这些特质,其实就是能量,他能用自身独有的磁场将精英们团结在自己身边共同聚焦干一番惊天的伟业。

这样说吧,当年在野地里朱元璋是孩子王,在红巾军中他也必然会成为领袖,和张士诚、陈友谅这些枭雄博弈他也能笑到最后。因为,只有朱元璋具有成为皇帝的一切素质,能量爆表。

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那些人,有些人明明能力一般,但他就是能把事做成,其实就是他比常人更自信、更乐观、更果断,他身上的能量超越了别人,他的磁场能吸引一批志同道合者加入团队。

反观那些一生蹉跎的精英,他们的问题正是在日常生活的抱怨中,还有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的状态中。

你说呢?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这才是宋军和金军之间的真正差距

/

点击下方名片(下方蓝色字体)关注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四...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
原创 林... 北京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文物建筑最多的城。元、明、清历代的宫苑,坛庙,塔寺分布在全城,各有它的历史艺...
原创 日... 引言 日军当年为何不攻打延安?这个问题一直引发着人们的疑问和探讨。毛主席三个安排据说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 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详细归纳如下: 一、发展历程 前文明期:...
原创 溥... 提到晚清的末代皇帝溥仪,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悲惨和傀儡,虽然他曾经贵为皇帝, 但是他一生都是不快...
原创 1... 1954年5月27日,久居台湾的汤恩伯乘上了前往东京的飞机。 坐在飞机上的时候,许久未笑的汤恩伯久违...
原创 诸... 文:史政畅谈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极其推崇士大夫的社会,在整个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直享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原创 八... 《亮剑》里曾有这样一个情节。魏和尚被黑云寨杀了,李云龙集结部队,要去剿灭黑云寨土匪谢宝庆。孔捷拦着不...
原创 他... 战国末年,秦始皇嬴政战胜了其他六国。君临天下,四海归一。只是嬴政自登基后暴政,百姓民不聊生。这种情况...
原创 “... 其实自始至终,毛主席对“四人帮”的定位,都是恒定未变的。从“九·一三”后,包括“四人帮”在内的许多人...
原创 6... 引言 爱新觉罗·溥仪,在不满3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帝大位,身为皇帝,他曾经有着庞大而威武的仪仗队,有着...
原创 明...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明朝的建立源于农民起义,这也为...
原创 四... 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的时间,曾经主政云南多年的龙云终于从香港转机来到广州,他曾经的老熟人叶...
原创 与... 明朝时期,海盗倭寇横行,给沿海百姓带来了灾难。然而,在抗倭的历史上,除了戚继光、俞大猷这样闪亮的抗倭...
原创 农...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正...
原创 回... 提起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孙中山先生,一直如雷贯耳——关于他兴建兴中会,立志救国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原创 为... 明朝,立16帝、276连江山社稷、先都南京,后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坐镇北疆威震蒙古,修长城,防倭寇...
原创 吴... 吴起比战国4名将厉害!单说军政,吴起当之无愧的兵家亚圣! 吴起比白起牛多了,白起在他面前只是个弟弟,...
原创 同... 在东方大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他们或英明神武,或智勇双全,或忠义仁爱,他们的一言一行,无...
原创 武...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有两千多年都处于封建时期,在这期间诞生出四百多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