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在北京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同年20日,周总理在中山堂主持了追悼大会,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前来祭奠,并送上花圈。卫立煌的被安葬在八宝山烈士陵园,死后受人敬仰。
但是在1949年,卫立煌兵败前往香港,被列为头等战犯,当战犯名单出来后,卫立煌胆战心惊。心想再也回不到祖国的怀抱了,再也见不到国内的亲人,尤其是年岁已高的老母亲,让卫立煌甚是想念。
于是卫立煌给朱总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老母年迈,自己行动不便,因此十分担忧。希望朱总方面能够网开一面,不计前嫌,对老人家给予一定照顾。朱总在接到信后,竟然惊动了毛主席!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卫立煌是头等战犯,为何会获得如此殊荣,他身上又有哪些传奇经历?
“五虎将”之一——“虎将”卫立煌
说起卫立煌,不得不说他的头衔之一“蒋介石的五虎将”,“五虎将”分别是陈诚、顾祝同、刘峙、蒋鼎文、卫立煌。卫立煌是“虎将”,叱咤疆场,能征善战,卫立煌首当其冲。
生于1897年的卫立煌,自小家境优越,出身官宦之后,能受到良好的系统教育。父亲是卫正球,曾任当地小官吏,然英年早逝,在卫立煌9岁时,便死于瘟疫。这对年少的卫立煌是一个很大打击,好在还有哥哥卫立炯在,一直对卫立煌照顾有加,勇于承担家庭责任。
在哥哥多方面的帮助和培养下,卫立煌继续接受私塾教育,学习文化理论等知识,这就为后来的驰骋疆场打下了基础。家庭的变故虽然对卫立煌打击很大,但是也让卫立煌变得更加坚强,似乎在这件事之后,卫立煌就成长了许多,拥有超出同龄人的危机感和成熟度。他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于是拼命汲取知识,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传统文化,都有一一涉猎。这就给卫立煌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也直接改变了卫立煌一生的命运。
哥哥卫立炯对卫立煌的影响也很大,通过不断交流谈心,让卫立煌思想愈发觉醒,能快速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这时的卫立煌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是思想上的先觉者,不但能接受好的思想,而且能为人们树立好榜样。
15岁的卫立煌毅然决然剪掉了辫子,跟着哥哥一起从军。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却充满胆气,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也不害怕流血牺牲。结果天不遂人愿,在跟随孙中山先生的脚步,参加“二次革命”,讨伐大军阀袁世凯不利后,兵败如山倒,二人一同逃回家乡。
1914年,卫立煌迎来了自己的好消息,考上了“湖北陆军兵营”。
对少年卫立煌来讲,虽然路途艰险、遥远,但是凭借着一颗不屈的心,踏上了闯天下的“漫漫其修路”。
真正的“虎将”凭空出世
20岁的卫立煌从“湖北陆军兵营”顺利毕业,经过重重选拔,担任孙中山先生的卫士,专门负责保护孙中山。由于表现出色,被晋升为警卫团排长。卫立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骄傲,这就是一生最大的荣耀。
孙中山对卫立煌爱恨有加,亲手送予其自己的单人照片,并配字:立煌同志孙文赠!
想要承担这份荣耀,就要经受住生死考验。第二年,段祺瑞进军广东,卫立煌临危受命,迎战强敌。在大部队被段祺瑞打散后,看到部队群龙无首,年轻的卫立煌果断接过指挥重任,同时呼吁大家不要轻言失败。
卫立煌虽然才21岁,但是能让众人折服。凭借着在孙中山身边当过排长的资历,也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和见识,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在卫立煌的带领下,队伍凝心聚力,取得了出其不意的胜利。
结果让敌军很是意想不到,没成想这么年轻的卫立煌一战成名。自此卫立煌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团长一职。
1926年北伐初期,卫立煌已经是师长了。第二年又做到了第九军副军长、南京卫副司令。自此,“虎将”凭空出世。
1932年卫立煌指挥第六纵队,打败了鄂豫皖苏区中心驻军,被蒋介石给予很高荣誉,卫立煌的名声已传遍全国。
抗战爆发后,卫立煌看到国破山河不在,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于是临危受命,担任中国远征军司令,同日军展开数年民族之战。不得不说,卫立煌真是一员“虎将”。
写信给朱德是何原因?卫立煌的结局如何?
抗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到来。卫立煌同林彪作对,结果兵败不止,对朱德、林彪、毛主席等人非常敬佩,但这引起蒋介石的怀疑,于是只能逃到香港。
全国解放后,卫立煌是头等战犯之一。但是身在香港的卫立煌却没有把个人荣誉和安危看得那么重,而是始终心系国内的亲人,尤其是自己的老母亲。卫立煌思考再三,不能再指望国民党,就亲手写信给朱德总司令。
内容大致是:自己行动不便,希望解放军能照顾其家人,万分感谢。
卫立煌虽然是战犯,但是他的信引起了毛主席、刘邓等人的重视,并得到毛主席亲自指示:要好好对待卫立煌家属。
这让卫立煌感慨万千,在新中国成立后,向北京发去了贺电,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感恩之心。
1955年,卫立煌通过多方渠道宣布回国,无论结局如何,他终于做到了放下所有,回归祖国。当卫立煌到达北京后,老熟人朱德、周恩来早已恭候多时了。
真应了那句话,相逢一笑泯恩仇,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在国家民族面前,任何事都显得不那么重要,没有什么事是家国不能承受的。卫立煌用自己的传奇一生完美诠释了——家国情怀,有国就有家,有家就有国,家国永远都会敞开胸怀,热烈欢迎“虎将”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