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名将,如白起、李牧、卫青、霍去病、李靖、岳飞等等,他们的英勇事迹流传千古,为后人传颂不衰。然而,与这些名将相似的是,他们的生命也常常夭折于战乱,功高震主之下,很少有人能够安享晚年。
这与古代美人的命运相似,美人和名将都很难寿终正寝,前者通常是因为红颜薄命,后者则主要是因为功高震主。白起,号称杀神,最终也不得善终,他被秦昭襄王赐死,这是王权之下,名将的生命常常脆弱的典型例证。
然而,对于古代名将的死亡,常常伴随着各种阴谋论,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就是关于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徐达的死因。有许多人认为,徐达死于朱元璋的设计。这一说法源自于一些历史小说和野史,其中最有名的版本可能是《明朝那些事儿》。
在这些作品中,人们常常看到一个情节,即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而徐达却因患背疽无法食用蒸鹅,最终赴死。
这个情节给人的印象是,朱元璋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皇帝,毫不留情地设计杀害功臣。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明朝的历史资料,就会发现朱元璋的形象远比这个简单的刻画复杂得多。他的政策和行为常常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而不是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不择手段的暴君。
首先,我们可以从明朝的正史《明实录》和《明史》中寻找关于徐达死因的记载。这些官修的历史记录应该是最为可信的资料。
在这些正史中,并没有关于徐达死于赐蒸鹅的记载。相反,记载显示徐达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患上背疽,朱元璋听闻后,特意将他从北方召回南方养病。背疽在古代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徐达第二年病情恶化,最终去世,年仅54岁。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后,表现出了巨大的震惊和悲伤,甚至亲临徐达的葬礼,这表明他对徐达的重视和感情深厚。
其次,我们可以考察徐达的墓葬,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线索。徐达的墓位于今天的江苏南京紫金山北麓,按照明朝的规定,封王的功臣墓葬通常会设置石人、石虎、石羊、石马、望柱等,以纪念他们的功绩。
徐达的墓葬不仅具备了这些元素,还有一块高达8.95米的“御制中山王神道碑”。神道碑是用来记录亡者生前事迹和功绩的石碑,通常会根据亡者的地位和贡献来设计。
令人惊讶的是,朱元璋的墓葬,即南京明孝陵,虽然是一位皇帝的陵墓,但其神道碑的高度却只有8.78米,甚至不及徐达的墓碑高度。
这个事实引发了人们的好奇,为什么朱元璋会在徐达的墓葬上留下如此巨大的神道碑,而自己的墓碑却相对较矮?这反映了朱元璋对徐达的高度评价和尊重。徐达不仅是朱元璋的老乡,还在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叛乱势力时立下了赫赫战功。
最重要的是,他指挥了公元1368年北伐,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北元依然构成潜在威胁,朱元璋为何要赐死徐达,自毁长城呢?
进一步考察历史资料,我们会发现这一说法的可信度远远不如传统的历史记载。徐达的确是因疾病去世,而并非因吃蒸鹅而死。关于他死于蒸鹅的说法,即使是在野史中,也有不同版本,可信度低。甚至连明朝时期的历史作品《翦胜野闻》都被批评为太荒唐,难以作为可信的历史依据。
综上所述,徐达的死因并不是朱元璋设计的,而是因为患上了背疽这一致命疾病。朱元璋虽然杀害了一些功臣和大臣,但这些行为都有多重考虑,不是出于一时的恶意。
朱元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政策和行为需要更加全面地审视,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描绘为一个冷酷无情的皇帝。历史常常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以了解其中的真相,而不是轻信传说和谣言。
朱元璋和徐达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是复杂的,不容忽视,而真相往往比传说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