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美谈,这大概也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最佳故事脚本之一。
然而刘邦从一介亭长出身,此时已经发迹为汉王,岂会听信萧何一人之言就拜其为大将?
真正让刘邦信服的,是韩信拜将之后,展现出来的卓越谋划能力。
韩信未拜将已知项羽易诛
所谓诸葛亮未出山便知天下三分,是为诸葛亮的“隆中对”,而韩信的“隆中对”则是:未拜将已知项羽易诛。
韩信拜将后,他与刘邦曾有过一番对话。
就是在这次谈话中,刘邦问韩信如何击败项羽,韩信深入简出的分析了项羽的劣势,并且规划了击败项羽的取胜之道。
那韩信的“隆中对”主要说了什么呢?
项羽器量狭小韩信认为项羽格局太小,虽有妇人之仁却没有任用贤能的器量,部下有功也不舍得赏赐,要加官的时候,恨不能把官印磨平了才肯给部下。
又因为没有遵守盟约,推翻暴秦后,项羽反而驱逐义帝到了江南,这就使得各路诸侯人人不服。
由此,韩信认为项羽自身的问题导致他们集团内部存在很严重的矛盾。
项羽不得民心古代没有贴吧、BBS,赢得民心是很难的(想想商鞅都只能通过长门立木来取信民众)。
韩信认为,项羽在这方面做得尤其之差。
因为项羽军队的军纪不好,所到之处均有滋扰百姓的事情发生。
所以,尽管项羽带领大家推翻了暴秦,但是民心并不在项羽这边。
而且,项羽封王产生了一个重大的软肋,就是三秦之地。
三秦之地,被项羽封赏给了章邯、董翳和司马欣这三位秦国降将,韩信认为这是最大的败笔。
因为这三人诱骗部下投降项羽,使得秦军二十多万将士被坑杀,而他们三人却得到了荣华富贵。
出卖自己子弟兵的人,却反过来成为了自己的王,这残酷的事实让三秦之地的百姓有很大怨怼之心。
于是韩信认为三秦之地是唾手可得,除此之外,他还给刘邦规划了取胜之道。
韩信的取胜之道要胜过项羽,韩信向刘邦提了三条建议:
第一,坚定部队打回老家去的决心,让你的现有部队继续跟随你;
第二,敢于提拔武勇的人,让他们深信跟随汉王就有出头之后,这样就让天下有能力的人都会跟随你;
第三,将占领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不仅提振军队士气,同时也会让天下诸侯看到,跟随汉王会获取更大的封地,这就会让天下诸侯都会响应你。
最后刘邦依计而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三秦之地一鼓而下,可见韩信谋划、统筹全局的能力也是领袖群伦。
只是可惜,如此睿智的一代人杰,到最后没能看清天下大势,给了别人谋反的口实,竟死于后宫妇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