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秦国名将,曾领导秦军扫平三晋,平定燕国。在秦国灭楚之际,秦始皇对用人产生了疑虑,开始启用李信为将。然而,李信伐楚失败后,秦始皇不得不求助于王翦,并交付60万秦军给了他。这一军事决策成为秦楚大战的关键。
秦楚大战即将爆发,但王翦却出人意料地坐地起价,向秦始皇索要大量的财富。这引发了人们的疑问,为什么秦始皇没有怀疑王翦,反而重用了他,并奖赏了王家17年的富贵。二十八年后,人们逐渐明了王翦的高明之处,也明白了为什么古人说“读史可以明智”。
王翦出身名门,据《新唐书》推演,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第十八世孙。从小就酷爱军事,长期侍奉秦始皇。在秦始皇年幼的时候,他曾平定叛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华。当时的朝政大权长期由吕不韦掌控,秦始皇亲政之途充满坎坷。为了防范吕不韦的野心,秦始皇让王翦坐镇咸阳,并派遣三万精锐护送秦皇西行。
在雍城行冠礼后,按照秦国的规矩,吕不韦必须交出朝政大权。为了避免吕不韦的反叛,秦始皇让王翦坐镇咸阳,同时派遣三万精锐护送秦皇西行。有了王翦的压力,吕不韦不敢造次。然而,在雍城外,嫪毐发动兵变,攻打秦始皇。王翦的军队迅速平定了嫪毐的叛乱,清洗了嫪毐组建的政治集团,为秦始皇的权力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功高莫过救主,王翦的辅佐使秦始皇稳固了国家的政权。在他的卓越指挥下,秦国攻克了阏与,不断蚕食三晋。韩国是离秦国最近、最弱的一个国家,王翦轻松灭掉了韩国。随后,他指挥秦军东出灭赵,经历了长平之战,最终攻破了邯郸,将赵国土地划入秦地。
然而,在灭国战的过程中,秦始皇的用人策略引发了矛盾。秦国主帅竟然选择用李信统率二十万大军伐楚,放弃了王翦。这一决定释放了一个信号,即王翦不能再立军功。因为如果他再立军功,秦国将如何赏赐这样的功臣呢?这也让王翦开始思考自己的地位和未来。
在此时,王翦大胆地提出向秦始皇请赐良田。这个决定虽然引起了王翦部下的担忧,但他深刻地认识到秦始皇的猜忌心理。秦始皇不信任大臣,所以王翦选择以不立功高震主的形象来维护自己的地位。秦始皇听闻请求后大笑,而没有责难王翦。这个时候,王翦灭了楚国,南征百越,成为武成候,获得了三代富贵。
王翦的急流勇退,避免了功高震主的命运,为自己和子孙争取到了福利。相比之下,韩信则是一个反面典型。他没有看到王翦的智慧,最终导致了满门抄斩的悲剧。这告诉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借鉴先人的智慧。吃一堑,长一智,听一堑,长一智。通过阅读《史记》,我们能够汲取古人的经验教训,避免走上不必要的悲剧之路。
总的来说,王翦是一位卓越的将军,他在秦国的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军事才能和智慧,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高明处理,使他成为秦始皇最信任的将领之一。王翦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怎样在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如何处理与皇权之间的关系。他的智慧和谋略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成为了古代军事史上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