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则发生在抗战时期的真实故事,讲述了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江南敌后抗日的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6师的情况。谭震林担任师长兼政委,领导下辖第16、17、18旅。其中,18旅由江南抗日义勇军改编而来,战士大多是当地人。在日军进行清乡大“扫荡”的时候,6师主力开始转移,而18旅的54团5连却奉命留下坚持反“扫荡”。
这支勇敢的连队经历了40多天的厮杀,原本1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30多人,由连长仲国鉴带领。最后,仲国鉴等四名战士在突围时只剩下了四个人。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他们决定派一位女战士,马紫荆,去红纱乡联络地方党员,希望能够获得支援。
然而,马紫荆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未能如期返回。这让整个连队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仲国鉴等人焦急等待,直到第二天太阳西沉,马紫荆才被农民袁子明陪同着回到了队伍中。
马紫荆的回归让大家松了一口气,然而,她却黯然神伤地坐在地上。战士小宋发现她手中的新步枪,于是询问:“小马,你怎么搞到这支枪的?”马紫荆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她捧着头慢慢地说:“夜里我到红纱乡去,正想穿过沈市到董浜的大路,看到一个伪‘清乡’警察在调戏一个妇女,我仔细一看,确实只有一个黑壳子,就决心收拾他。枪里没有一颗子弹了,只好偷偷走到他旁边,用枪托对准他的脑袋打下去。谁知伪警发觉了,头一转,枪托打着他的肩膀。他放掉妇女,转身把我拦腰抱住,我被他向上一耸,双脚离地跌倒了。搏斗了一阵,他占了上风,骑在我身上,一手抓住我头发,一手握紧拳头朝我太阳穴上猛打。我骂起来,那伪警突然缩手站起来,喊着我的名字……”
“谁?” 小宋急着问。
“是我父亲。”
“你把他放掉了?” 马紫荆拍了拍那支新步枪,擦着掉下来的眼泪。
“他把枪给你了?”
“不,我没有吭声,我恨死了他!翻起身来,在地上拾起他的步枪,把他打死了……我想想不要把他打死,教训他一顿也是可以的。……” 随后,她把一个黄布公文袋交给仲连长,里面装着几封公函和一只手表。
仲连长知道小马的父亲是个四十开外的破落地主,嫖赌吃喝,而且吸食毒品。当了伪警察后更是欺负老百姓,无恶不作。小马是恨他的,但打死他,她内心也不免有些苦恼。于是,他拿出手表安慰着小马,说:“小马,你这是大义灭亲,不要难过。”
这个故事展现了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和人性的悲壮。在面对敌人的压迫和侮辱时,马紫荆的决然行动展现了一名女战士的坚毅和勇气。她为了正义和自己的尊严,不顾个人安危,果断地与敌人搏斗。这也是抗战时期无数英勇女战士的一个缩影,她们在危机时刻展现出的坚定和顽强,铸就了抗战岁月中的一个个英雄传说。
整个故事也呈现出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袁子明,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为战乱而卷入到战场,成为了一名向导。他自发地表示要去接小马,展现了普通百姓对于正义的追求和对于战争的不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抗战时期,农民在保卫家园、反抗侵略者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个故事还表达了在战争年代,敌我矛盾、家庭纷争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产生的复杂关系。小马面对父亲的背叛和罪行,选择了正义之路,虽然这意味着她不得不对自己的亲人下手。这种大义灭亲的决断,让人深感战乱年代的残酷和无奈。
在这个充满矛盾与考验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战争的洪流中挣扎求存。这个小小的连队,用他们的血与泪,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抗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