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相关部门建议让傅作义、张治中、程潜等出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行政级别为三级。
毛主席觉得,这样安排傅作义,有一些委屈他了,就说:“他在北平解放中功劳巨大,应该给一个部长。”
相关部门听从了毛主席的建议,在取得傅作义的意见后,任命他为水利部长。
那么,中央为何这样安排,傅作义做了什么贡献?傅作义任水利部长
在水利部工作这件事,是傅作义自己提出来的,他当时或许并不想做水利部长。相关部门来询问傅作义的意见时,他说:“我的老家就在黄河边上,千百年来,我们享受着黄河带来的福利,却也长期遭受水灾的祸害,我想在水利方面多做些事……”
鉴于毛主席的建议,又参考傅作义的这个意见,相关部门就将傅作义提了上去,让他来担任水利部长。
1949年10月下旬,中央正式下达任命,让傅作义就任水利部长。
傅作义20岁就进入军校学习,从此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职业军人生涯,突然涉及到水利方面的工作,他能做好吗?
事实上,中央还是对他很好的,除了让他做水利部长,还让他继续发挥所长,担任军委会委员、绥远军政委员会主席、绥远军区司令员等,直到1954年,绥远军政体制逐步取消,他才全身心转入到水利工作上来。
就是说,1949年后的5年里,傅作义身兼多职,既做国家水利工作,又管理绥远地区的军事要务,一直都很忙。
一般而言,像他这样一手多抓,很难集中精力办大事,容易手忙脚乱。但是,傅作义从担任水利部长的那一天起,就对水利工作非常认真,尽职尽责。
1950年深秋的一天,毛主席将傅作义召集到中南海,询问他在治理淮河方面的方案。对此,傅作义早有准备,拿出了已制定好了的方案,毛主席非常满意。
毛主席说:“你们要多研究,多调查,要好好落实方案,为人民造福!”
傅作义接连点头,认真听取指示。
方案通过毛主席和中央的审核后,在接下来的治理淮河过程中,傅作义积极组织干部到一线上去调查或参与工作,非常认真对待这项工作。
此后,傅作义经常出差,到处跑,不坐汽车飞机,而是坐绿皮车,没有买到软座时,就买硬座,和群众挤在一起。
前水利副部长钱正英说:“傅部长对水利工作非常用心,每一年都会花费四分之一的时间外出调研、部署,游走于淮河、黄河、长江等地……”去世前仍关心国家水利
多年的舟车劳顿,终让傅作义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1957年4月,傅作义到山西去视察水利工作。途中,他突感不适,突发心脏病。
周总理知道后,马上派专家到山西去看望他,同时将他接到太原去抢救。幸运的是,在专家和医生们的努力下,傅作义转危为安。
这件事过去后,周总理依然很担忧,向毛主席建议,给傅作义休一段时间的假,让他到广东去疗养。
傅作义听说后,非常抗拒,说:“除非让我去工作,不然的话我不去!”
多年的奔波,最终让傅作义从一个“门外汉”,变成水利专家。他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对相关工作变得轻车熟路起来。
傅作义曾写道:“我是一个从旧社会走出来的人,多年的水利工作,让我走进了人民群众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不容易……水利和人民改变了我……”
或许是心脏病的突发,让傅作义意识到自己真的变老了,身体开始出现问题。此后,除了继续忙碌外,傅作义开始注重培养新人,不想因为没有接班人而让国家的水利事业受到影响。
在水利部长的岗位上,傅作义一干就是23年,直到1972年,他的病情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才不得不退下来。
两年后,傅作义又确诊患上癌症,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在北京离世,但临终之前仍然关心着国家的事情。时值北方大旱,傅作义问身边人说:“北方下雨了吗?”结语
傅作义起义后,不少人质疑他,说他非常善于投机,这样的评价,让人听了难免心寒。
无论怎么样,傅作义的起义,保住了北京这座千年古都,让里面的文物不至于遭受战火的破坏。
建国后,傅作义彻底改变了,一心一意为祖国和人民,临走之前,仍然关心着北方的灾害,他心系人民百姓,值得我们尊敬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