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战时的山东根据地和八路军队伍,很多读者第一个想到的元勋人物是罗荣桓元帅。确实在抗战后期,罗帅是山东的党政军一把手,该根据地拥有正规军27万余人,整体实力比晋察冀还要略强。罗帅充分整合了山东的资源,对人民军队的壮大功不可没。不过在罗帅之前,山东八路军还有一位功勋元老级人物,就是黎玉。
黎玉没有参加过红军长征,全面抗战前主要在北方地区从事组织和政治工作,并被中央委以重任,1936年到山东重建党组织,发展革命队伍。山东能成为抗战时最大的根据地,起点就在黎玉这里,他被誉为山东八路军的“点灯人”。黎玉几乎是从零开始,领导了山东的多场暴动,建立起八路军山东纵队,1938年底连同地方部队发展到4万余人规模。
虽然该部装备简陋缺少正规军事训练,但在条件艰苦的敌后能组织起如此庞大的革命队伍,黎玉同志的能力如何已无需赘言,是非常宝贵的领导人才。要知道当时的八路军115师部队,在山东境内的规模都远不及黎玉所部。山东纵队的司令员为张经武,黎玉担任政治委员。但张经武是延安直接派过来的干部,且任期不长,山纵的建军元勋和代表人物当属黎玉,他才是这支部队的真正创始人。
直到解放战争初期,黎玉在山东的地位都是很高的。1943年罗荣桓同志任山东分局书记,黎玉是副书记,兼任山东军区副政委,二人配合得非常好,山东根据地也进入快速发展期。抗战胜利后罗帅被中央派往关键的东北地区,和国民党军争夺战略空间。能力不俗的饶漱石开始负责山东的党政工作,并于1945年12月成为中共华东局书记,黎玉则担任副职。而饶漱石的到来,很大程度上就是黎玉军政生涯的转折点。
饶漱石思路清晰手段强硬,具备很突出的管理能力。但他性格敏感,认为黎玉在山东工作多年,许多同志唯他马首是瞻,大有搞山头主义的倾向。这种判断有失公允,错误估计了内部矛盾。1947年,饶漱石、康生等人围绕黎玉分管的根据地土改工作,指责黎玉、林浩等人犯了地方主义错误,走所谓的“富农路线”,后来对黎玉的批判更是发展到宗派主义的高度,竭力要将其“批臭”。其实黎玉在土改中讲究策略和步骤,他灵活的处理方式贯彻了中央的方针,有效推动工作进程,但这些做法却被一些人拿住了把柄。
黎玉遭到严重批判,被暂停了大量工作,是十分委屈的。山东纵队老部下极多,普遍拥护黎玉希望他直接向延安申诉,讨回公道。这种局面下,黎玉反而苦心告诫他们:对我个人来说,申诉可能会有机会,但结果无非造成地方内斗,损耗的将会是整个山东根据地,我不能拿革命前途冒险。就这样,顾全大局的黎玉同志,违心接受了上级对他的批判打压,这位山东根据地的元勋逐渐被边缘化,后来的职务也一路走低。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变化,1949年三野大军顺利打过长江,黎玉也离开了耕耘十余年的山东根据地。但1952年2月,他在上海仅仅出任市委劳动工资处处长,相对于黎玉的工作能力和早期贡献而言,这个职务太低了,甚至多少有点讽刺。除此之外他在“三反”期间又遭到了批判,可谓时运不济。直到80年代黎玉病逝前,他在新中国的最高职务也仅为副部级,与战争年代同级别的八路军干部相去甚远。按照黎玉之前的军队履历,1955年被评为上将军衔会比较合适,但现实情况自然是不允许的,他没有获得评衔机会。
当年在山东打压过黎玉的饶漱石和康生,后来的情况大家都清楚,不过黎玉并未公开评价过这两个人。他一直十分谨慎低调,唯一的愿望是组织能调查清楚当年的所谓“问题”,能在晚年还自己清白。令人欣慰的是,1986年3月中央发布了对黎玉同志完全平反的通知,两个月后黎玉安然离世,享年80岁。后人不该忘记黎玉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尤其是山东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