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计划#历史上,功臣离世后,统治者清查其家产屡见不鲜。但蜀汉后主刘禅清查诸葛亮家产之举,却激起轩然大波,刘禅愤怒之下,竟将茶杯掷地。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引人深思,亟待揭晓。
【卧龙凤雏,谁才是真正的辅佐?】
江湖传闻,卧龙与凤雏齐聚,可一统天下。刘备幸得诸葛亮与庞统辅佐,然大业未成,似乎预言成空。然历史长河,谁言英雄无憾?刘备虽未称王,其仁德之名永载史册。
实际上,刘备并非命定王者,汉室破碎已难以修补,即便是智谋出众的谋士也难以力挽狂澜。失败于历史洪流中,刘备之命运注定,此非卧龙、凤雏之力所能扭转,而是时代与命运的双重选择。
诸葛亮与庞统,皆为刘备帐下智囊翘楚。诸葛生于荆州沔阳农家,少时即名扬四海,获誉“卧龙”。刘备诚心三顾,终得诸葛出山相助。庞统出身北方望族,师从许靖,学识渊博,机敏好学,世称“凤雏”。
两位均为刘备得力干将,才华横溢。然谋士众多,纷争难免。《三国志》载,庞统内敛稳重,寡言少语;诸葛亮则口若悬河,善辩多言。二者性格截然。庞统任军师时,见诸葛亮才情横溢,自觉相形见绌,曾短暂离刘,自称“待观诸葛而后行”。
幸得庞统早逝,诸葛亮独步天下,成为刘备军中独一军师。刘备常言,吾之成就,诸葛亮功不可没。孔明对刘备忠诚至极,情谊深厚。而刘备之子刘禅,性格怯懦,未经磨砺,难获军心。刘备自知命不久矣,唯寄厚望于诸葛亮。
【刘备托孤之举,诸葛亮权倾朝野】
公元221年,刘备病重白帝城,临终之际,心怀家国,将爱子刘禅郑重托付于诸葛亮之手。此举情深意重,寄托着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与期望,亦彰显出他对蜀汉江山的深深眷恋与牵挂。
您的才智远胜曹丕,定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业。若少主可辅,请您辅佐;若少主难当大任,您亦可取而代之。此言赋予诸葛亮无上之权,乃至废立君主之权皆在其手。
当时,刘备临终特意传召诸葛亮前来,手执其手语重心长地说:“我刘备今日命在旦夕,恐怕来日无多,你诸葛亮才智过人,必能扶助孤儿,我这汉室宝座,就交给你了。”
诸葛孔明伏地泣拜,泣声道:“陛下过誉了,臣必倾尽所能,辅佐幼主,承继陛下之志,绝不辜负陛下所托。”此言一出,尽显其忠诚之心,令人动容。
刘备微微颔首,露出满意的笑容,随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诸葛亮默默垂泪,转身离去,但心中已坚定信念,誓要辅佐刘禅,共谋霸业,不负先主重托。
刘禅年幼即位,政事尚难自理。昔日刘备麾下名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或已辞世,或已年迈。而蜀汉新一代英才姜维、蒋琬、费祎等,皆得诸葛亮慧眼识才,深受其赏识,对其忠心不二。
诸葛亮权倾蜀汉,朝政尽在其手,刘禅徒有虚名,实为傀儡之君。朝野上下,皆以诸葛为尊。虽其辅佐忠心,然权势过盛,难免惹人非议。蜀汉之政,皆以“权倾朝野”为标签,刘禅亦心生不满。
刘禅秉性温和,缺乏实战历练,难以与智谋过人的诸葛亮相抗衡。他虽心怀不满,却无计可施。刘禅只能任凭诸葛亮独揽大权,自己则退居幕后,享受皇帝之尊,暗中牢骚满腹,却从未敢真正挑战诸葛亮的权威。
【北伐终结诸葛亮政治生涯】
公元234年,蜀汉巨星陨落,诸葛亮在五丈原离世,享年五十四载。此讯传出,蜀汉震动,如失栋梁。诸葛临终,遗言犹在耳:“大义未就,何惧生死。”他深知北伐大业未成,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诸葛亮病卒于归途营帐,临终犹筹划军队北归事宜。姜维等人哀恸不已,军心大乱。蜀军无奈焚毁营盘,急速南撤其遗体。刘禅得知噩耗,亦装模作样,掩面而泣,表现出一副痛心疾首之态。
然而,对于刘禅而言,此刻却是如释重负。诸葛亮的离世,意味着长久以来的束缚终于解除。刘禅得以重新掌握大权,摆脱诸葛亮的阴影,真正意义上成为国家的主人,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治国才能。
刘禅果断下令,严禁朝野对诸葛亮的任何哀悼,终结了悲风。他随后将诸葛亮的军政大权分解,明确军政分治,自此蜀汉不再设丞相之职,确保无人再能如诸葛亮般独揽大权,国家得以稳步前行。
这些行动透露出,刘禅对诸葛亮的离世并非仅有悲痛,更有一种解脱之感,仿佛终于能够挣脱束缚,实现自己的“称王”之志。他并非传说中的那般愚昧,对诸葛亮的生前所为心知肚明,早已心生不满。如今,诸葛亮离世,刘禅终于能将其从神坛上拉下,一展自己的抱负。
【清查遗产,揪不出诸葛亮过错】
刘禅欲修正历史,削弱诸葛亮的威望,遂着手寻找其生前过失。他下令清查诸葛家产,企图揭露其任内贪腐之事,以期将其拉下神坛。此举虽为权力斗争之手段,却也在无形中玷污了诸葛亮的英名。
亦有小人在刘禅耳畔窃窃私语,煽风点火。他们诱惑刘禅道:“陛下,诸葛亮生前独揽大权,难保没有暗藏朝廷之财。陛下应当详查,以防其死后留下祸患。”
刘禅初时犹豫不决,然念及诸葛亮生前事迹,心生疑窦。终下令彻查诸葛府库,厨房之粮、仓库之布,无一幸免,皆被彻底清查。昔日忠诚之臣,如今亦难逃猜忌之网。
诸葛亮曾奏表,言明家财:“吾于成都植桑八百,薄田十五顷,子弟生活无忧。臣任外职,无需额外调度,衣食皆赖官府,未有其他私泽。若臣离世,内外皆无余财,愿不负陛下之托。”
简而言之,我拥有的仅是八百棵桑树与十五顷薄田,足以保障儿女的温饱。身居公职,我从未私藏一毫一厘,全赖国家之恩,清白无暇。倘若身后有人指我贪污,我愿承担一切责罚,绝无怨言。
清查结果令人意外,诸葛亮的家产竟如农家般简朴,毫不奢华。厨房中仅有粗茶淡饭,仓库内不见贵重之物,一丝违法之迹也无。这位贤士清廉自律,生活简朴至极,实乃一代楷模。
刘禅惊愕之余,羞愧难当。他情绪激动,猛然摔碎手中茶杯,砸向那群小人,愤怒地斥责道:“尔等妄言诬陷,我铭记在心,必追究到底!”小人见状,纷纷噤声退却,不敢再有所举动。此次清查,诸葛亮的清白得以昭雪。
【结语】
诸葛亮遗产清白,刘禅为何怒火中烧?或因诬陷之言令其愤慨,或因寻不到罪证而焦躁。然此中真相,已然淹没于历史长河,难以一探究竟。
或许,刘禅心中既对诸葛亮的专权心生不满,又对他的廉洁品行深感佩服;既渴望找到他的过错,却又被他的正直品质所折服。这般复杂的心境,或许正是他情绪起伏不定的根源所在。
刘禅身为统治者,内心矛盾重重。他既渴望诸葛亮的辅佐,又忌惮其权势滔天;既欲算计之,又心怀敬畏;虽想掌控一切,然能力有限。他的种种行径,尽显自相矛盾之态,令人慨叹不已。
诸葛亮,虽非传说中的完美无缺,却以其忠诚辅佐、追求卓越的大业之心,以及最终以身殉国的壮烈,赢得了人们的深深动容。或许正因其近乎完美的形象,才使得刘禅心生怨憎,难以企及。
人性纷繁复杂,善恶交织难分。历史之河波涛汹涌,定论难求;然生活之舟仍破浪前行。我们应摒弃偏见,拓宽视野,持续探寻真理之路。前人往事,犹如明镜,映照着我们的思考,值得我们深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