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的"流量"可能是最差的。
他不如曾国藩,现在几乎已经被捧为圣人,一本《曾国藩家训》成为无数人研究的对象;他不如李鸿章,虽然留下千古骂名,但是却垄断了晚清50%以上的流量,说晚清必说李鸿章;他不如张之洞,在南方踏踏实实的做"实体经济",成为"洋务派的带头大哥"。
但是,他却凭着一股子倔劲儿,为清朝收复了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才有了我们现在中国的版图。这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就是新疆。就凭着这一份功劳,左宗棠绝对值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重重的浓墨。
1875年1月,光绪皇帝登基,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向朝廷递了一份奏折,要求出兵收复新疆,并强调,这件事十万火急,不能再等了,再等新疆可能真的就"没了"。
新疆出了什么事?我们要从11年前说起。
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交流的一个重要纽带。清朝入关后,历经康雍乾三朝的不断用兵,才平定了那里,并正式定名为"新疆",在乾隆朝的时候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但是到了晚清,随着清朝的国力衰退,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崛起,清朝对新疆的扶持力度减小,但是税收却是逐年的增加。1964年,新疆发生了暴乱,各路势力展开混战并纷纷宣布脱离清朝管辖。
在混战中,来自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伯趁机进入南疆,东征西讨,不断兼并各路势力,并在1867年统一南疆,建立了"洪福汗国",到1871年又统一了北疆。新疆已经全部脱离了清朝的控制。
这个时候的清朝,刚刚摆平了太平天国,国力空虚,无心顾及新疆,但是,作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却坐不住了,经营西北多年,左宗棠深知新疆的重要战略意义,一旦丢失,敌人的兵锋将直指京师,危及大清江山。因此,左宗棠不断的上书朝廷,要求出兵,但是朝廷却一再的置之不理。
如果,这只是阿古伯的小打小闹也就算了,但是,阿古伯的"洪福汗国"却得到了英国和俄国的支持,并且在外交上承认了这个国家。英国女王还亲自给阿古伯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无非就是拍拍阿古伯的小马屁,让他继续好好的"捣乱"。并赠送了阿古伯大量的军火,支持阿古伯建立兵工厂。
这可就不是小事情了,阿古伯俨然成了气候,等到更多的国家承认他的"洪福汗国",清朝可就真的要丢失这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了。康熙大帝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1975年,趁着新皇帝光绪登基,左宗棠再一次的提到了这件事,这一次,左宗棠终于说动了慈禧,最后由慈禧拍板:"新疆乃祖宗留下的地盘,如果在我手上弄丢了,我无法去见列祖列宗,左爱卿,你放手去干吧"。
不得不说,这是慈禧一生中做的为数不多的英明决定。
其实,这么多年朝廷一直不出兵,也不仅是因为朝廷不重视,更重要的是有一个人反对出兵,而且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左宗棠和李鸿章,同属于曾国藩的门下,但是两个人的性格、政见却完全不同。李鸿章是完全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是曾国藩标准的弟子。而左宗棠虽然也是曾国藩提拔的,但是他仅仅比曾国藩小一岁,他从来没有把曾国藩当老师看,每次总是自称"弟"。
从某种意义上说,左宗棠是继承了林则徐的衣钵,当年林则徐告老还乡路过长沙,专门召见了37岁的左宗棠,俩人在船上密谈了很久,核心内容就是对沙俄的防范。
光绪皇帝登基的时候,李鸿章上奏提出了7条意见,其中一条是加强海军建设。在李鸿章的眼里,日本才是大清国的心腹大患,这一点,老李头没有看错。但是李鸿章还提了一条意见,那就是"放弃新疆"。
在李鸿章的眼里,新疆就是一个不毛之地,茫茫沙漠,没有人烟,还增加朝廷的开支,不如不要为好。李鸿章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公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左宗棠虽然不否认日本的潜在危险,但是他觉得新疆的问题更为紧急一些。他觉得新疆是大清朝边疆安全的有力屏障,"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卫京师"。另外新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新疆物产丰富,矿产资源多,其实是一个待开发的聚宝盆。
因此,左宗棠上奏说:
"新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羊牛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盆。若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匪特陕西、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不可不豫为绸缪者"。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但是不管怎么说,现在大老板慈禧已经拍板决定了,以左宗棠高冷的性格,再看你李鸿章一眼就算输,本大人要准备打仗去了。
大战在即,左宗棠主动裁军;朝廷没钱,左宗棠借钱打仗
有了朝廷的命令,接下来左宗棠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个仗该怎么打了。阿古伯不是一般的流寇土匪,他占据广大的新疆,身后还有英国和俄国的支持,因此,左宗棠经过精心的考虑定下了"缓进速决"的策略。
"缓进"就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大战在即,左宗棠做的不是招兵买马,而是主动裁军。
左宗棠对麾下的士兵说:"凡是不愿意参加西征的,现在可以提出来,发放路费,可以回家",最后,留下了6万精兵。
左宗棠这样做,其实是有他自己的考虑的。西征新疆,路途遥远,当时可没有现在的汽车,火车运兵,全靠士兵的两个大脚板子,意志不坚定者,战斗力就会下降,也有可能产生哗变,而且,人数多,消耗就多,大军动一动,就是白花花的银子流出去了,这对于国库空虚的清朝来说,是一大负担。
"速决"就是要快速解决战斗,绝不打持久战。这其实还是和"钱"有关系。左宗棠知道朝廷拿不出多少银子来,于是就做了详细的测算,每个士兵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一匹战马需要多少粮草,后勤补给运输需要多少路费,甚至是用毛驴运还是用骆驼运更省钱,左宗棠都考虑到了。
经过测算,左宗棠预估需要800万两银子,为了防止意外超支,他向朝廷要了1000万两。可惜,他还是高估清朝的财力了,慈禧红着老脸说:"爱卿啊,朝廷有困难,我只能给你200万两,让其他各省给凑300万两,剩余的500万两你自己想办法去借吧,我用关税给你做担保"。
有了慈禧的担保,左宗棠找来了老搭档胡雪岩,让他以最快的速度找银行去贷款,至于利息高低可以不用考虑,反正是慈禧兜底,关税抵押,还钱不是老左考虑的事,用前才是左宗棠的当务之急。
面对这么豪横的客户,那银行自然是把脸笑的跟花儿一样,弯着腰把客户请进VIP贵宾室里。很快,胡雪岩就和汇丰银行谈好了贷款。
钱到手,左宗棠立马采购了最先进的武器,比如德国的毛瑟步枪M1871型11毫米后膛枪,美国制造的"雷明顿一号"步枪以及各种来复枪。当时俄国派了一个小型的间谍组织过来,当他们看到左宗棠的部队和他们的武器装备时,都摇着头说:"阿古伯这小子完蛋了"。
阿古伯不堪一击,左宗棠收复新疆,独缺伊利
1876年5月,经过精心准备的左宗棠带着他的25个营分批进入新疆,对阿古伯展开了总攻,原本以为阿古伯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是没想到,左宗棠大军所到之处,敌军纷纷打开城门迎接他们,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
阿古伯带着残部逃到了喀喇沙尔,不久就在死在了那里。关于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被毒死的,有的说他是自杀的,《清史稿》采用了后一种说法。
阿古伯能统一新疆,自然有不弱的战斗力,当他他有兵力4万人,各种先进武器也有不少,为什么会这么不堪一击呢?
原因就在于阿古伯不得人心。阿古伯本来就是外来的和尚,但是他统一新疆后,却在当时实施暴政,动辄杀戮,实行重税,供他自己享乐,为了安全,阿古伯重用的都是他的亲信,而当地的一些部落首领都被他冷落在一旁。
因此,当左宗棠的大军到达后,很多人纷纷倒戈,主动投降。1878年1月,清军占领全疆。英国人评价说:"从一个世纪多钱的乾隆时代以来,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光辉的成就"。
但是,还有一个地方没有收复,那就是伊利,这个地方当时被俄国人占领。1871年,阿古伯在新疆东征西讨的时候,沙俄趁机占领了伊利,但是这毕竟是趁火打劫来的,沙俄说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这是考虑到边疆的安全,等你们收复了新疆,我就把伊利还给你们",那意思就是"我先替你们看着场子"。
现在,大清收复了新疆,不需要你们"看场子"了,总该归还给主人了吧,结果沙俄老毛子开始耍赖了。
左宗棠抬棺出征,威震沙俄,最终收复伊利
因为沙俄表面上是"暂时替清朝管理伊利",所以左宗棠也不能直接出兵,只能派外交代表去谈判。清朝派去的人叫崇厚,满洲镶黄旗人,曾经当过直隶总督,但是对于外交却是一窍不通,到沙俄稀里糊涂的签订了一个《里瓦几亚条约》。
在这个条约里,俄国人耍了个心眼,只是把伊犁城还给了清朝,伊犁地区其他大片领土都被归给了俄国。
消息传回来后,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左宗棠尤其怒不可遏:"老子辛辛苦苦收复了新疆,让你去办个交接手续,你却丢了大片土地,你是没带脑子去的吗?"。
崇厚也是一脸懵的被定了一个"斩监候",只等秋后问斩了。但是条约一经签订,怎么办?左宗棠一拍桌子"重新谈,如果沙皇不同意,你就武力解决,臣不才,愿意再次出征"。
就这样,清朝重新派了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作为全权代表,赴沙俄重新谈判。左宗棠则带领着他的大军陈兵哈密,为前方谈判桌上的曾纪泽做武力后盾。出征前,左宗棠让人把自己的棺材抬到了哈密,那一年,左宗棠68岁。
俄国人一看左宗棠要来玩儿命,他们也了解左宗棠的实力,如果交战他们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沙俄就坡下驴重新签订了《中俄伊利条约》,这个条约中,沙俄归还了伊利的大部分地区,仍然占领了一小部分,并且要去了500万两的赔款。
3年后,清朝正式设立新疆省,1年后,左宗棠病逝。
左宗棠这个人,为官清廉,虽然他和胡雪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胡雪岩也靠着他成了大清首富,但是左宗棠却是一清二白,他留给子孙的钱也就是他一年的工资收入。
正因为左宗棠这种胸怀天下,一心干事的性格,他提出收复新疆,慈禧才会答应,因为慈禧知道,老左这个人,没有私心。
左宗棠是个臭脾气,在官场属于另类,他能做到大清的九大总督之一的位置,完全是靠自己实干出来的,相比曾国藩,他缺乏老成,相比李鸿章他缺乏圆滑。但是,在任何一个朝代,没有左宗棠这样人,还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