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帝王陵墓的主动发掘,中国一直奉行着“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规则,这也成为考古界的一条铁律。然而,回溯到1956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明史专家吴晗等人的建议下,考古人员决定对明十三陵定陵的万历皇帝陵墓展开发掘。这一决定旨在深入了解和研究明代皇陵的葬制和随葬文物,但却引起了当时文物考古界多数专家学者的争议。
郭沫若等人的提议并未得到夏鼐等专家的认同,夏鼐甚至向北京市政府建议不要急于开展这项发掘。他认为,考古工作的技术水平难以胜任古代大型帝王陵寝的发掘,而出土文物的复原保存技术也尚未过关。然而,这争议最终被推翻,1956年5月19日,定陵的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夏鼐担任总指挥。发掘过程持续至次年9月19日,定陵地宫的墓门才正式打开。
定陵地宫占地约1200平方米,包括前殿、中殿、左右配殿、后殿和左右两个配殿。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细致入微,最终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很多珍贵的丝织物因接触氧气而氧化,瞬间化为灰烬。定陵的发掘经验成为一个惨痛的教训,使得计划中的发掘明成祖朱棣长陵的计划被搁置。
为了吸取教训,198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强调考古发掘工作应主要配合基本建设,并对大型帝王陵寝的发掘提出了严格的审批程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旅游经济的兴起,一些地区试图通过发掘帝王陵寝促进经济发展。因此,1997年国务院再次发布《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指出对大型帝王陵寝不主动发掘,直到文物保护条件具备为止。
然而,到了2015年,关于定陵出土文物“重回”地下的新闻再次引发对帝王陵墓的关注。1956年定陵出土的文物,由于保存条件有限,出土后被安放在定陵院内的平房里。然而,这些文物在时光的冲刷下受损严重,特别是丝织品,损坏程度令人震惊。以万历皇帝的龙袍为例,发掘时已经开始碳化,如今五十多年过去,其折痕处更是发黑、碎裂,整件龙袍几乎“酥掉了”。
这种情况引发了对古代墓地发掘的反思。不仅是对文物的损害问题,更是对我们中国祖先的极大不尊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损害。在帝王陵墓的考古发掘上,我们必须谨慎行事,这不仅关系到文物的保存,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