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创作挑战''#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受招安历经四大征后,好汉们死得死,伤得伤,最终跟随宋江归京人数仅27人,正将12人,偏将15人。
但即便梁山残破到如此地步,朝廷依然对他们不放心,还是赐毒酒害死了宋江、卢俊义等人,最终达到了“一箭四雕”的效果。
然而像这样的悲惨结局,鲁智深早就预言过了,小说第七十一回,宋江酒后提出招安,引来李逵、武松的强烈反对,当时鲁智深也提出了自己看法,他说:
“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从好汉们的结局来看,当时只有四位好汉听懂鲁智深的话,即公孙胜、武松、李俊和燕青,他们之所以选择抛弃宋江,原因在于他们与鲁智深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
我们先从公孙胜说起。
公孙胜是梁山好汉中唯一的法师,话说为何作者要写这样一个人物呢?毕竟法术这种把戏在现实中并不靠谱。
虽然在现实中只是一种哄骗别人把戏,但在封建王朝将这种把戏称之为君权神授,公孙胜的存在代表着一种符号和象征。
所谓神意,就是指天时和大势,公孙胜和法术就代表了梁山发展的天时和大势。
梁山原由王伦霸占,后来晁盖等人上山后,又归了晁盖。公孙胜主动参与生辰纲大劫案,并随晁盖上了梁山,梁山事业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公孙胜的出现正好预示了梁山未来的变革。但在宋江上梁山后,公孙胜便选择了离开,这是为何呢?
主要的压力还是来自宋江,毕竟一山难容二虎,作为天意的预言师,他已经感觉到一场内部较量即将开始,他与晁盖是故交,不愿参与其中,也不愿被动选择。
但为何后来他又回来帮宋江破高廉呢?此时宋江与晁盖在梁山的人气已发生逆转,晁盖已成待宰的羔羊,公孙胜的回归也是顺应时势的发展。
此后公孙胜的表现也十分抢眼,但在征方腊前却退出了梁山队伍,这也预示了梁山悲惨的结局,也是天意难违的表现。
所以说公孙胜和他的法术代表着天意与时势,他的头脑一直很清醒,对梁山的发展一直有着自己的判断。
再看武松,他与宋江相识于柴进庄上,宋江对他一见如故,马上把他当作亲兄弟一样看待。武松对宋江在江湖上的大名也早有耳闻,对他也是崇拜有加。
两人为此还结拜为兄弟,但即便如此,武松离开柴进庄上后,还是选择了与宋江分道扬镳。
既然武松混得不好,为何不选择抱大腿,跟着宋江行走江湖呢?从武松的性格特点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愿意寄居人下的角色,本身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
在为武大郎报仇一事上,他有着很强的计划性,先走正规流程,行不通后选择私了。即便在帮助施恩黑吃黑这事儿上,他也是为了维护自己在江湖上的名声而战,血溅鸳鸯楼后还得留下自己的大名:“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后来他上了二龙山,与鲁智深、杨志也是平起平坐,而且他宁愿在二龙山,也没有前去投奔梁山宋江,很大程度就是不愿被束缚。
在招安大会上,他说,宋江的招安大计会冷了兄弟们的心,这句话的暗语是,本来兄弟们聚集在梁山就是图一自在,招安后又回归到不自在,又要受到各种正统的约束,这叫冷了兄弟们的心。
武松对宋江最后的态度是绝望的,宋江的所作所为与武松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他怎么可能再追随宋江呢?
再看李俊,大家都说他的结局最好,带着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勇闯新世界,在海外建国,自己当了“皇帝”。
李俊能自己当上国主,这源于他的能力,他本身有着独挡一面的实力。在未入梁山时,他是浔阳江上的私商头领,揭阳三霸的老大。
而宋江在未上梁山前,只是虚有其名,并没有实质性的功绩,为了上位,在上梁山后才疯狂地捞资本。
如此看来,李俊的能力远在宋江之上,即使他不上梁山,迟早也会有一番作为。
明末清初小说家的陈忱曾有这样的评价:梁山泊先起者亡,王伦也,继起者强,晁盖、宋江也,后起者王,李俊也。
这个评价把李俊直接捧到了最高位,而李俊也的确配得起这个评价。
与朝廷较量时,他率领水军擒杀了金陵水军统制刘梦龙,在四大征中都有出色表现,特别在太湖遇到费保等人,不仅能死里逃生,还能让人追随他,相约一起干大事,最后居然还干成了。
与宋江相比,他才是一位真正的成功者,像这样能力超强的人怎么会屈居于宋江之下呢?
说到燕青,个人认为,他是被作者偏爱的那一个。虽然自幼父母双亡,但并没吃过多少苦头,他是在卢府长大的。
在卢俊义的培养下,他文武双全,多才多艺,关键还长得一表人才,外在看上去几乎达到完美的程度。
然而光有外在美还不行,作者还把他的内在美也展现了出来。
首先表现在对卢俊义的忠诚上。在分析问题方面,他的智商和情商都比卢俊义要高。对于梁山的伎俩,他早就看穿了,而卢俊义却不信。
作为卢俊义的心腹,即使被误会对主子始终心怀感恩之心,一心要救主于水火,对主子不离不弃,他的忠诚日月可鉴。
其次,在上了梁山后,燕青更显示出了他强大的社交能力。卢俊义被梁山人逼上梁山,除了有一个巨富的名声,在梁山毫无人脉可言。
但就是在这样不利他们主仆二人的条件下,燕青硬是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多才多艺,能文能武,宋江对他十分看重,把不少重要差事都愿意交给他去办,就连目中无人的李逵,都对他百依百顺。
与卢俊义相比,燕青似乎在梁山更受欢迎。
第三,燕青不执着于功名,还十分有远见,而他的远见来自于他的学识。在他决定离开宋江时,他曾去劝说卢俊义早做打算,并列举了西汉韩信、彭越、英布的历史故事,可惜卢俊义功利心太重,根本听不进去。
所以,从燕青的内外气质来看,他根本不像贼寇,反而像一位淡泊名利的世外隐士,他也是不可能与宋江长期共处的人。
从上述四位好汉的大致特点,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在思想上,他们始终是独立的,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他们都想得很清楚。
歌德说:一个人,即使驾着的是一只脆弱的小舟,但只要舵掌握在他的手中,他就不会任凭波涛的摆布,而有选择方向的主见。
这四位好汉就如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尽管他们都来自社会底层,但从未随波逐流,而是一直有着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一点与鲁智深如出一辙。
那么,他们选择逃离宋江,也就不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