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确定白鹿原江村大墓为文帝的霸陵,让这个开创“文景之治”的皇帝又火了一把。高后吕雉死了之后,汉少帝刘弘还在皇位上,那刘恒作为刘邦的庶子,有什么资格继承皇位呢?高祖刘邦有一大堆儿子,孙子,惠帝刘盈也有很多子嗣,为什么偏偏是他当上了皇帝呢?
《史记?文帝本纪》里并没有记录汉文帝刘恒是如何继承皇位的,只是记录了文帝的功绩。
《汉书?文帝纪》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吕后死了以后,吕家的这些外戚作乱,危害了刘家的天下了,于是陈平,周勃,刘章起事,平定诸吕之乱,准备迎立代王刘恒。
刘恒在家里和近侍商量不定,最后卜卦,说:刘恒能做皇帝。于是才派刘恒的舅舅薄昭去和周勃他们商量迎立的事宜。
后刘恒西向三让,南向三让而为帝。
《资治通鉴?汉纪五高皇后》中对这段历史记录得更为详尽,但是主要脉络与《汉书》基本相同。宋朝距汉朝已经超过一千年,细节之处应多为司马光孙推测。
我们现在大概描述一下当时的态势:
公元前188年,二十三岁的惠帝刘盈驾崩,儿子刘恭继位。由于刘恭年幼,实际是吕后在临朝听政。此时的功臣王陵,陈平,周勃等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过来的,权势很大,让吕后没有安全感。
吕后只有一个儿子刘盈,孙子们还尚小,不足以成事。所以吕后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他的兄弟子侄。
到吕后临死前,吕后的七八个子侄已经被封为王,她女儿的儿子张偃也被封为鲁王,两个侄子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产为相国,统领南军。左丞相为吕后提拔的沈食其。
而此时的王陵已经被降职,陈平为右丞相,周勃为太尉,刘姓诸王中最有实力的就要数齐王刘襄和他的兄弟朱虚侯刘章。
此时的形势对诸吕有利,功臣派虽有职位但是没有兵权,不好成事。但是他们已经被吕氏压制了十几年了,矛盾极大,如果让吕氏稳固了权力,那么这些老功臣和刘姓诸王估计都死无葬身之地。现在起事是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
吕后刚死,皇帝尚幼,宫中没有给吕氏撑腰的人;军队虽然都掌握在吕氏兄弟手中,但是一些老将还在,周勃的影响力还在;朝中的舆论明显掌握在陈平的手中。所以还是可以一搏的。
吕禄,吕产的政治素养和陈平,周勃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最后还是输了。
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哪一方都没有错,吕氏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功臣派是为了争得自己的利益。我打个比方:有两只老虎,只有一只兔子,谁吃了这只兔子谁就能活,他们肯定得拼命,不然自己就得死。你能说哪只老虎是正义的,哪只老虎是邪恶的吗?显然不能。
只不过是功臣派最后胜利了,刘恒当上了皇帝,那史书上肯定要写:吕氏作乱,陈平,周勃及诸王平反,立刘恒为帝。
反之亦然。
那功臣派为什么选刘恒作为皇帝呢?什么人才能进入功臣派的法眼呢?
首先,现任少帝刘弘是肯定不能留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他都必须死。那惠帝还有五六个儿子呢?按常理来说,就应该从惠帝的儿子们中选一个出来做皇帝。但是惠帝和惠帝的儿子都流着吕氏的血,他们如果当上皇帝,掌握实权之后,能有陈平,周勃他们的好日子过吗?那这场斗争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惠帝的血脉必须和吕氏一同被处理掉。
但是吕氏造反可以全部诛杀,惠帝的儿子们犯了什么罪,怎么杀呢?要不说还是陈平这个老狐狸点子多呢,他制造舆论说惠帝不能生育,惠帝的皇后和妃子们到惠帝死的时候还都是处女。而惠帝的几个儿子都是吕后从宫外抱来的吕家的孩子。
刘邦曾说过: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诛之。
于是刘盈的几个儿子,就因为他爷爷的一句话而惨遭杀害。
其次,刘盈的这条路绝了,功臣派又不是真的想造反,所以只能从刘邦的后代中选继承人了。
按理说齐王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在平叛过程中功劳极大,没有他的军队在外制造声势,宫内的事情也没那么好处理。但是就是因为齐王的势力太大,功臣派怕日后控制不了,所以齐王也不在可选之列。他的兄弟朱虚侯刘璋,虽然功劳也很大,但是老婆姓吕,所以也出局了。此时周勃已经掌握了南北军,所以他们兄弟俩也是有苦说不出。
孙子不行,那就看儿子吧。刘邦的儿子们几乎也都被吕后给废了。就剩下七子淮南王刘长和四子代王刘恒了。但是刘长是吕后一手养大的,怎知他以后不会为吕氏平反,所以功臣派自然不会冒那种风险。而代王刘恒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一直不受刘邦和吕后的待见,母族薄家也没有权势,一个在朝中做官的都没有。他又在远离朝堂的代地,对朝中之事极不关心,这次诛杀吕氏的斗争他也没有参加,可见他没有野心。这样一个平庸之辈上来当皇帝对大家都好,功臣派也没有顾虑,刘氏诸王也没有危机。所以他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他真的是平庸之辈吗?能在吕后专权时期不遭受迫害,这本身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入宫当天夜里,就任命自己的属官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掌管宫中禁军。他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枪杆子里出政权!
军队一掌握在刘恒的手里,陈平,周勃知道自己看走眼了。但刘恒对他们也算不错,任命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功臣派也算大获全胜了,也就没有再次反叛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