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是蜀汉名将,诸葛亮精心培养的军事人才,他的显山露水主要是在诸葛亮逝世后,其成就与过错分别有哪些呢?
今天笔者就与大家汇总与分析一下。
一。忠孝分明,丞相器重
姜维从小聪明好学,特别喜好郑玄的经学,年幼丧父,成年后接父亲的班受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属于魏国管辖的下层官员)。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当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时,天水太守马遵怀疑姜维投靠蜀汉,趁共同外出巡查之际,将姜维丢弃于城外,姜维不得已投降了诸葛亮。
姜维投降诸葛亮的时候,恰逢马谡兵败街亭,姜维必须随诸葛亮大军撤退,他只能与还在老家的母亲分开了。后来,姜维母亲写信让他回去,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他选择了忠于诸葛亮、出外闯荡事业,而暂时淡薄了孝道。(这可与徐庶的选择截然相反啊!)
从此年仅27岁的姜维,踏上了他后半生的荣耀历程。他的举动及才干深受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还写信告知蒋琬(丞相未来接班人):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又兼心存汉室,将来可以承担重任。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不幸病逝于五丈原,留下遗命让姜维与魏延断后,在魏延不听调遣,率军从别道率先撤退时,姜维独自率军击退了试图追击的司马懿。回到成都后,姜维受到朝廷重用,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领各路军马,又加封平襄侯。
二。继承遗志、征战沙场
诸葛亮死后,姜维开始展露才华,并成长为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他继承老丞相遗志,沿用孔明战略战术,极尽全力北伐、争取匡扶汉室。
他首先发挥自己熟悉西方风俗的特长,以羌胡为羽翼断除陇西为蜀汉所有,以积聚更多的北伐力量。他从公元238年到262年的24年间,总共进行了十一次的北伐,与魏国以邓艾为首的将士,浴血奋战。
然而,接替诸葛亮丞相职权的蒋琬和费祎,在位时共同实行的是保境安民政策,所以在每次出兵时,他们安排给姜维的兵力都不超过万人,军粮供应也不够充分,这就大大削弱了姜维北伐的军事力量,让其不能尽力发挥。加上蜀汉当地的地势,也限制了姜维的北伐。
虽然姜维的北伐没有取得重大胜利,但却保障了蜀汉江山及政权的稳定与延续。
当费祎被刺身亡后,姜维的军权虽然增大了,但随着董允的离去,宦官黄皓开始猖獗专权,并排挤姜维等忠臣,姜维不得已回避种田去了,当得知魏国军队来犯时,他又主动请战奔赴前线。
后因昏君刘禅主动投降,下诏姜维受降,迫使姜维不得不诈降,不服输的姜维后来试图说服魏将钟会谋反,因消息不幸甚泄露,最终被杀害。
三。失败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总结姜维一生的经历,为了国家忠心耿耿,对待事业兢兢业业。他与蒋琬、费祎及董允三人,共同铸成四根大柱,保障了诸葛亮之后的蜀汉近30年的寿命。但是姜维还是有失败之处的。
首先与诸葛亮相比,他缺少统揽全面的大局观,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方法也不够充分。这表现在他只顾完成老丞相遗志—北伐,没有考虑国家财力与物力是否适合常年战争,造成的后果不仅是劳民伤财,还与费祎等政府大员们产生矛盾。从而削弱了他的北伐军力,当然会产生屡次北伐无大成果的结局。
姜维先后与费祎及宦官黄皓产生过不可调和的矛盾。与费祎是因为职责分工不同,考虑的问题也就相佐,这本来可以通过互相沟通来解决的,毕竟都是为国家着想办事吗,但姜维没能处理好两者关系,或者说他缺乏良好地沟通能力,使得双方没能同心协力,反而形成掣肘,给国家带来负面效应。
而与宦官黄皓的矛盾,则属于政治立场不同,姜维也没能解决好,这说明他的政治斗争经验与能力不足,不能像前面董允那样敢于限制宦官专权行为,更不具备以前诸葛亮能够驾驭全局,威慑不良权臣的能力。所以,出现政府间军政不和,让姜维遭遇惨败是必然的结果。
最后,就是姜维生不逢时,遇到了刘禅这样的昏君,无论他如何意志坚定、勇猛善战,关键时刻后院起火,肯定会防不胜防的,屡获败仗的。
总之,姜维的忠贞爱国、勇猛顽强的精神值得称赞;但其经验教训也应该认真吸取。让我们学习与发扬他优秀的道德品德,工作作风;摈弃他的不足之处,将自己磨练成建设祖国有用的人才。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