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誉为至圣先师。与大家对他姓“孔”的误解不同,实际上,他的姓是“子”,氏“孔”,名字是“丘”(因为曾在尼丘山祈祷而得名为丘),字为“仲尼”(排行中的第二个儿子,按照孟仲叔季的顺序排名)。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有记载:《春秋左传正义·襄公十年》提到,孔子的父亲名纥,字叔梁。而《史记孔子世家》也称他为叔梁讫。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宋国的流亡贵族,才华横溢,既有勇气又有智谋。他为了躲避宋国的战乱,逃到了鲁国,甚至曾率领300名精锐夜袭齐军,大获全胜,解了鲁国的困境,成为鲁国的陬邑大夫,全面掌管陬邑的军政大权,事业有成。然而,叔梁纥心头仍有一事未解,他没有儿子。虽然他与鲁国女子施氏结婚,但施氏生了九个孩子都未能生育儿子。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这对叔梁纥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于是,他又纳了一名小妾,不久后,这名小妾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孟皮。然而,这个儿子腿有些残疾,根据古代宗法,女子和残疾者都不能成为正统的继承人,无法祭祖奉祀。叔梁纥为了有一个合法的嗣子,又纳了一名女子,并生下后来的孔子。
关于孔子的出生有不同的说法。在后人编写的《孔子家语》中,描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说是叔梁纥找到了姓颜的一户人家,颜家有三个女儿,她们的父亲将叔梁纥夸赞为盖世英雄,不仅英勇无比,而且富甲一方。颜家将最小的女儿许配给了叔梁纥,尽管是做妾,但至少能确保不愁吃穿。这个结局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颜家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了。然而,这种记载更接近小说,后来的学者普遍怀疑其真实性,认为其站不住脚。相较之下,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更为可信,他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后来祷告于尼丘得到了孔子。
孔子的母亲颜徵并没有得到正式的纳妾仪式,她与孔子的父亲并没有正式结为夫妻。在孔子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叔梁纥的正妻施氏成为家中主母,不再养活外面的女人和孩子。孔家经济逐渐衰弱,母子二人失去了经济来源,孔子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颜徵对孔子的身世保持沉默,因为这段婚姻无名无实,而且她在其中经历了太多委屈和痛苦。她不希望让孩子知道自己与叔梁纥的过往。孔子后来通过打听得知了父亲是叔梁纥,找到了父亲的墓地,并将母亲与父亲合葬,为他们修建了坟墓,以示孝顺。叔梁讫的墓地现在被称为梁公林,位于山东曲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