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了解秦朝历史的人对于这句话想必不会陌生,这是楚国名将项燕在楚国灭亡时发出的感慨和呐喊。众所周知,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先后灭了山东六国,哪一国都对秦朝不满,可为什么楚国、或者说项燕对秦朝的憎恨这么深呢?因为秦国对楚国的打击除了军事上的碾压外,秦国大将王翦在与楚国名将项燕的对峙过程中,还几乎将项燕玩弄于鼓掌之中,与摧枯拉朽的攻城掠寨相比,这才是真正的“杀人诛心”
其实,在王翦的儿子王贲出兵攻打魏国时,他为了防止楚国趁机骚扰秦国,就率先给了楚国一个下马威。他用闪电战一举拿下楚国数十座城池,让楚国处于焦虑之中而不敢发兵援魏。目的达到后,王贲才全力攻打魏国,后来水淹大梁、迫使魏国投降。
在王贲决口放水之时,秦王嬴政也开始布置对楚国的最后一击。秦王召见了两位将领,也就是在灭燕之战中表现出色的王翦和李信,秦王想听一下他们的战略。王翦对于攻打楚国并不乐观,因为早年楚怀王入秦时客死秦地、没能叶落归根,楚国人将这视为一种耻辱,对秦人恨之入骨,如今又面临亡国的风险,这很可能激起楚国人的奋死抵抗,因此,王翦说起码得60万兵力;而李信则嗤之以鼻,说楚国早已不是强国,再加上王贲刚刚给了他们一个教训,如今楚国听到“秦国”二字都瑟瑟发抖,在这样的情况下只需20万人就可以灭楚。
王翦的谨慎和李信的自信形成强烈对比,接连灭掉赵国和燕国之后,嬴政对秦军的实力也叹为观止,因此,他更侧重于李信的观点。于是,就命李信为统帅,由蒙武协助领着20万秦军就开赴楚国。而王翦,则以年迈为由请辞,没有得到嬴政的恩准,但还是准许他暂时回家休养
李信起兵之初一切顺利,他与蒙武按原计划在城父会师,在一连串胜利之后,李信放松了戒备。可他不知道,他早就被楚国的名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盯上,项燕趁夜发动突袭,秦军伤亡惨重。而赶来救援的蒙武也被项燕早已安排好的军队拖住,当蒙武冲出包围、两军会合时,20万秦军只剩下7万余人。
嬴政收到李信的请罪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愤怒之余,他又想起了王翦,亲自前往让王翦挂帅出兵,可王翦却提了一个要求,要秦王将都城内的多处良田购买之后赐给他,秦王随口就答应了。等了多日,不见王翦出征,秦王派人去催,可王翦却说秦王还没兑现那个承诺,秦王说马上就办。王翦这才带着60万大军开拔而去。
王翦为什么这么做呢?用他的话说,秦王是将全国兵马全部交给自己了,猜忌是难免的,如果自己不摆出一副贪得无厌的样子来打消他的戒心,只怕在战时会受到秦王的制衡!(就冲这一点,我觉得王翦比白起聪明)
楚王得知王翦率60万大军来攻,也不敢轻视,他将军事大权交给了项燕,项燕紧急招兵,最后凑得50万人,并在方城摆开阵势准备与秦军殊死一搏。
可王翦却不打算打,他命令就地扎营,加强防备,并设置了许多障碍物。于是,战国史上最奇怪的一幕发生了:秦军任凭楚军在账外叫骂,就是固守不出。有时候双方还会同时对骂,你想,近100万人在那骂架是什么情形?
王翦之所以不打,一方面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锐气,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另一方面,60万大军并非全在王翦手下,还有20万在蒙武手里。王翦吸引了楚军主力,蒙武去攻打楚国东部城池了。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楚国分不清秦军主力所在
果不其然,项燕听说另外一支大军已经抵达安阳,急忙前去救援,这时,王翦下令进攻,三支大军在安阳汝河附近展开了激战,楚军受损严重,只得退保新郢。秦军趁胜追击,围新郢三月后破城,俘虏楚王。项燕拥立昌平君为王,在淮南继续抵抗秦军
为了永绝后患,秦王命王翦率40万大军前往平息,项燕率领20万大军依仗淮水之险与秦军隔岸相对。王翦故伎重演,将“兵不厌诈”的谋略又发挥了一次
王翦命蒙武率领10万大军从一侧渡河,造成主力的假象;同时,自己率领25万人从另一个地点暗渡,一旦被发现,就强行渡河;还少5万人是吗?这就是王翦的第三步,让蒙武的儿子蒙恬率领5万人从第三个据点暗渡,蒙恬的任务不是打仗,而是直接攻城。
防不胜防啊,这让项燕到底防哪一路呢?前面两路中的任何一支都能拖住楚军主力,一旦两路会合,楚军就没有胜算了。果然,项燕与前面两路大军陷入苦战,蒙恬也不是省油的灯,趁机攻下了新郢。当项燕败退之时,城头上已经挂着“秦”和“蒙”的旗号。项燕仰天长叹,最后喊出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遗言就拔剑自刎了。楚国正式灭亡
其实,项燕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呐喊,既是对楚国亡国的感叹,也是一种技不如人的愤慨。从王翦接替李信开始,项燕在与王翦的对弈中屡战屡败,而战国时的将领对个人的荣誉又十分在意,因此,项燕的自刎也夹杂了个人的心灰意冷在里面。可他怎么也想不到,他的誓言最后竟然应验了
如果说,“水淹大梁”让王翦之子王贲一战成名的话,那新郢之战也应该算是蒙恬的成名之战。随着王贲和蒙恬的崛起,老一代的战国名将也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秦国在军事上顺利完成更新换代的同时,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基础
很多人都认为王翦配不上“战国四大名将”的称号,然而,灭楚一战让人们真正领略到了王翦的可怕之处,这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为人处事亦是如此。也难怪同样是功高震主,王翦最终却全身而退,是不是比白起要高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