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翦不如白起?看完灭楚一战,你可能就改变主意了!
迪丽瓦拉
2025-07-12 23:03:43
0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了解秦朝历史的人对于这句话想必不会陌生,这是楚国名将项燕在楚国灭亡时发出的感慨和呐喊。众所周知,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先后灭了山东六国,哪一国都对秦朝不满,可为什么楚国、或者说项燕对秦朝的憎恨这么深呢?因为秦国对楚国的打击除了军事上的碾压外,秦国大将王翦在与楚国名将项燕的对峙过程中,还几乎将项燕玩弄于鼓掌之中,与摧枯拉朽的攻城掠寨相比,这才是真正的“杀人诛心”

其实,在王翦的儿子王贲出兵攻打魏国时,他为了防止楚国趁机骚扰秦国,就率先给了楚国一个下马威。他用闪电战一举拿下楚国数十座城池,让楚国处于焦虑之中而不敢发兵援魏。目的达到后,王贲才全力攻打魏国,后来水淹大梁、迫使魏国投降。

在王贲决口放水之时,秦王嬴政也开始布置对楚国的最后一击。秦王召见了两位将领,也就是在灭燕之战中表现出色的王翦和李信,秦王想听一下他们的战略。王翦对于攻打楚国并不乐观,因为早年楚怀王入秦时客死秦地、没能叶落归根,楚国人将这视为一种耻辱,对秦人恨之入骨,如今又面临亡国的风险,这很可能激起楚国人的奋死抵抗,因此,王翦说起码得60万兵力;而李信则嗤之以鼻,说楚国早已不是强国,再加上王贲刚刚给了他们一个教训,如今楚国听到“秦国”二字都瑟瑟发抖,在这样的情况下只需20万人就可以灭楚。

王翦的谨慎和李信的自信形成强烈对比,接连灭掉赵国和燕国之后,嬴政对秦军的实力也叹为观止,因此,他更侧重于李信的观点。于是,就命李信为统帅,由蒙武协助领着20万秦军就开赴楚国。而王翦,则以年迈为由请辞,没有得到嬴政的恩准,但还是准许他暂时回家休养

李信起兵之初一切顺利,他与蒙武按原计划在城父会师,在一连串胜利之后,李信放松了戒备。可他不知道,他早就被楚国的名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盯上,项燕趁夜发动突袭,秦军伤亡惨重。而赶来救援的蒙武也被项燕早已安排好的军队拖住,当蒙武冲出包围、两军会合时,20万秦军只剩下7万余人。

嬴政收到李信的请罪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愤怒之余,他又想起了王翦,亲自前往让王翦挂帅出兵,可王翦却提了一个要求,要秦王将都城内的多处良田购买之后赐给他,秦王随口就答应了。等了多日,不见王翦出征,秦王派人去催,可王翦却说秦王还没兑现那个承诺,秦王说马上就办。王翦这才带着60万大军开拔而去。

王翦为什么这么做呢?用他的话说,秦王是将全国兵马全部交给自己了,猜忌是难免的,如果自己不摆出一副贪得无厌的样子来打消他的戒心,只怕在战时会受到秦王的制衡!(就冲这一点,我觉得王翦比白起聪明)

楚王得知王翦率60万大军来攻,也不敢轻视,他将军事大权交给了项燕,项燕紧急招兵,最后凑得50万人,并在方城摆开阵势准备与秦军殊死一搏。

可王翦却不打算打,他命令就地扎营,加强防备,并设置了许多障碍物。于是,战国史上最奇怪的一幕发生了:秦军任凭楚军在账外叫骂,就是固守不出。有时候双方还会同时对骂,你想,近100万人在那骂架是什么情形?

王翦之所以不打,一方面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锐气,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另一方面,60万大军并非全在王翦手下,还有20万在蒙武手里。王翦吸引了楚军主力,蒙武去攻打楚国东部城池了。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楚国分不清秦军主力所在

果不其然,项燕听说另外一支大军已经抵达安阳,急忙前去救援,这时,王翦下令进攻,三支大军在安阳汝河附近展开了激战,楚军受损严重,只得退保新郢。秦军趁胜追击,围新郢三月后破城,俘虏楚王。项燕拥立昌平君为王,在淮南继续抵抗秦军

为了永绝后患,秦王命王翦率40万大军前往平息,项燕率领20万大军依仗淮水之险与秦军隔岸相对。王翦故伎重演,将“兵不厌诈”的谋略又发挥了一次

王翦命蒙武率领10万大军从一侧渡河,造成主力的假象;同时,自己率领25万人从另一个地点暗渡,一旦被发现,就强行渡河;还少5万人是吗?这就是王翦的第三步,让蒙武的儿子蒙恬率领5万人从第三个据点暗渡,蒙恬的任务不是打仗,而是直接攻城。

防不胜防啊,这让项燕到底防哪一路呢?前面两路中的任何一支都能拖住楚军主力,一旦两路会合,楚军就没有胜算了。果然,项燕与前面两路大军陷入苦战,蒙恬也不是省油的灯,趁机攻下了新郢。当项燕败退之时,城头上已经挂着“秦”和“蒙”的旗号。项燕仰天长叹,最后喊出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遗言就拔剑自刎了。楚国正式灭亡

其实,项燕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呐喊,既是对楚国亡国的感叹,也是一种技不如人的愤慨。从王翦接替李信开始,项燕在与王翦的对弈中屡战屡败,而战国时的将领对个人的荣誉又十分在意,因此,项燕的自刎也夹杂了个人的心灰意冷在里面。可他怎么也想不到,他的誓言最后竟然应验了

如果说,“水淹大梁”让王翦之子王贲一战成名的话,那新郢之战也应该算是蒙恬的成名之战。随着王贲和蒙恬的崛起,老一代的战国名将也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秦国在军事上顺利完成更新换代的同时,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基础

很多人都认为王翦配不上“战国四大名将”的称号,然而,灭楚一战让人们真正领略到了王翦的可怕之处,这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为人处事亦是如此。也难怪同样是功高震主,王翦最终却全身而退,是不是比白起要高明很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名人的成功可能都伴有惊人的记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传奇人物以其非凡的才能和个性而被铭记,其中阿道夫·希特勒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名...
科技让山西文物更有“范儿” 文博、科技、艺术,追逐着光阴的标尺,当科技“触碰”到灿烂且令人心动的文明时,那些尘封的文物宝藏似乎会...
《北齐书》专题丨胡胜源:追寻“...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之《北齐书》 高欢两废皇帝,一逐其君,《北齐书·文宣(笔者按:即高洋,以下括弧中...
原创 古... 在古代典籍或演义小说中,都记载过大量武力值超高的武将,他们的形象往往都是虎背熊腰,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
原创 再... 《故事新编·非攻》 《故事新编·非攻》是《故事新编》的重要篇章之一,完成于1934年8月,1936...
原创 人... 《——【·前言·】——》 康熙大帝一生功勋卓著,他在少年时果断擒拿鳌拜,成功瓦解了权臣的威胁。 然而...
原创 消... 戚家军是明朝海防的一支重要力量,相较于倭寇来说,戚家军的纪律严明,有专门针对倭寇训练的阵法,但是按照...
原创 江...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板桥《新竹》 六百吴姓家族人,认祖归宗张士诚 在江苏泰州的...
原创 大... 导读:大清帝国的鼎盛时期是在乾隆后期的平定完西北叛乱后的1316万平方公里。至于说大清帝国为什么版图...
原创 1... ▲1971年中国农村真实场景,知青下乡插队,在生产间隙给社员表演节目,那个年代农村生产干劲十足,人口...
原创 1... 安徽省安庆市的林业村,有一座占地110亩的陵园,叫做“独秀园”。 在这里长眠的,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先...
李治功绩很高,为什么历史评价很... 唐高宗李治,一个复杂帝王的双重面,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的功过是非总是被后人反复评说,他统治时期大唐...
原创 从... 公元523年,北方柔然趁北魏六镇边防空虚,大举南下,六镇地区遍地饥民。怀荒镇军民要求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原创 关... 看着屏幕上俄乌战争的场景,写着相关的文字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然后我知道有“俄粉”和“乌粉”,“俄粉”...
中国的这些历史被西方学者质疑,... 中国的历史号称有上下五千年,并保留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信史。基本上我们对每一段的历史记忆都非常的详细,...
37家!浙江公布一批乡村博物馆... 央广网杭州8月12日消息(记者 李晓晓 见习记者 陈爽)近日,记者从浙江省文物局获悉,2024年浙江...
原创 1... 1980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来中国访问,期间提到了一个让他念念不忘的人——柴云振。 他真挚地对邓小平...
长安传古今 | 长安街的名字从... 长安街,是一条街吗? 对几乎所有中国人来说,早在双脚踏上长安街之前,就已有了关于这条街的记忆。 曾经...
原创 弘... 要说清朝历史上哪一个皇帝的功绩最大,应该就数雍正了吧,虽然在历史上他的名气并没有他老子和儿子的高,但...
原创 洪... 在东方大国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中,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将领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就包括了洪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