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1年前后,曾国藩一手组建的湘军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抗中表现异常抢眼,接连攻下长江中下游军事重镇武汉、九江、安庆等城市。与此同时,被清廷寄予厚望的江南、江北大营(均以满人将领为主)则纷纷在不久前被太平军再次攻破,咸丰皇帝不得不改变策略,开始采用权臣肃顺的建议重用汉人。
很快,曾国藩就被清廷任命为两江总督(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这里要先说明一下两江总督这个职位的管辖范围,可能还有很多人对其存在误解,认为“两江”无非就是江苏、江西、浙江三省中两个,其实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清代的“两江”指的是江南和江西两省,其中江南省(康熙时期被拆分)则包含了现在的江苏、安徽两省,也就是说,两江总督实际上管辖着江苏、安徽、江西三个省的军政事务。
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之所以能够督办四省军务(其中浙江省本应归闽浙总督管辖),那是因为太子太保这个官衔起了作用。清廷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给曾国藩加官进爵,以褒奖他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前线将领便于统一指挥,希望湘军能够早日平定这些地区的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然这里只是用来打个比方,丝毫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升了官的曾国藩也是一样,他很快便推荐了四位能人——当然也是他极其信任的心腹,来担任这四个省的巡抚,他们分别是:沈葆桢担任江西巡抚,管理江西军务;彭玉麟担任安徽巡抚,管理安徽军务;左宗棠担任浙江巡抚,管理浙江军务;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管理江苏军务。
世人都听说曾国藩很会识人用人,往往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从他的这一次出手,便可以看出其眼光之毒辣,知人之善任,是不是有点让人叹为观止的意思?因为他所推荐的这四个人后来都成了晚清名臣,不但一个个成就斐然,甚至每一个都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
沈葆桢一手创建了南洋水师,曾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海防事务,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曾官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彭玉麟一手创建了湘军水师,是近代海军的奠基人之一,曾官至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
左宗棠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又平定了陕甘回乱,收复新疆,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一度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李鸿章一手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深得晚清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宠信,一度被慈禧太后看做是“再造玄黄之人”,曾官至两江总督、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
据统计,曾国藩的湘军后来一共走出了三十多位督抚大员,除了以上四人之外,比较知名还有胡林翼、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潘鼎新、刘锦棠、郭嵩焘等等。不得不说,湘军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与曾国藩的识人用人、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难怪左宗棠后来会在曾国藩的挽联中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