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秋,读遍了韶山所有私塾,七次转学、数次出走的17岁少年毛主席,在表兄
文运昌
的陪伴下,来到了邻县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门口。
由于毛主席不是湘乡县人,再加上考试时间已过,学校并不准备接收他,关键时刻,
校长李元甫走了出来,他给了毛主席一个机会。
李元甫写下“言志”二字,要毛主席写篇文章。
第二天,李元甫收到了答复,看完毛主席的文章,李元甫惊呼果然没有看错人,随后,他召开了董事会,讨论要不要接收毛主席这个学生。
校董们一致反对,李元甫是铁了心要收毛主席
:“你们如果不录取他,那我就辞职。”
听完李元甫的话,校董们无言以对,他们不愿失去李元甫,因而便同意了接收毛主席。
东山高等小学堂负责人为什么不愿接收毛主席?校长李元甫为什么头一次见到毛主席,就对他寄予厚望?
东山高等小学堂的前世今生
1890年,湖南湘乡的豪绅许时遂联合当地十多位开明绅士,提议创建
东山学院
,其目的是为培养湘乡的优秀人才,当地县衙非常重视此事,
还没来得及商议,他们又接到了一个新的消息。
曾任新疆巡抚的
刘锦棠
要回家乡(湘乡)养病,刘锦棠的的回乡让当地县衙很是激动,如果将创办学院的事告知刘锦棠,必将事半功倍。
刘锦棠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得力助手之一,他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当即带头捐款修建学院,
在他的号召下,湘乡的各开明绅士、地主豪绅纷纷响应。
几年间,东山学院的发展日新月异,后经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一事,湘乡的这些开明绅士对旧式教育方式产生了思考,认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不再适合于中国。
经商议后,湘乡的开明绅士们决定在学院加入“洋式教育”,与此同时,他们还要求更注重学生真正能学到的有用东西,为此,他们在学院里开设了地理、英语、历史等新课程。
除了开设新课程,东山学院还开始购置《申报》、《汉报》、《万国公报》等报纸杂志,推动学生了解社会时事的兴趣,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学院也非常重视
。
1905年,东山学院改名为
“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可当地人依然称东山学院。
东山高等小学堂什么都好,唯独有一点不行,那就是
不收外地人
,这个外地人,指的就是除了湘乡县以外的所有人,不过这个规矩终究被打破了,打破它的人就是毛主席。
校长李元甫力挺,毛主席如愿入学
1909年,
李元甫
受邀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担任“堂长”,这个堂长,指的就是校长。
李元甫思想开明,在学堂里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因而学堂的学生对他非常尊敬。
1910年秋,17岁的毛主席离开韶山冲,跟随表兄文运昌来到了东山高等小学堂,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想要进入这所“洋学堂”求学。
那一天,毛主席身着粗布衣衫,上下没有一个补丁,这是他最好的一件衣服,可是在旁人看来,他依旧是一位“穷酸书生”!
敲响学堂大门后不久,看门人就嚷嚷了过来,他看到毛主席衣衫以为他是别人的书童,极不耐烦地问道
:“你是干什么的,你家相公在哪?”
毛主席老老实实回答
:“我从湘潭赶来,想要请问办什么手续才能进入学堂。”
一听眼前这位“穷酸书生”是湘潭来的,看门人当即恼羞成怒
:“这是我们湘乡的学堂,怎么可能招你们湘潭人?再说了,现在考试时间也过了,你赶紧走吧。”
出师不利,可是毛主席并没有离开,他好不容易求得父亲同意自己离家求学,岂能如此草草离去?
这时,学堂下课了,一群穿着华贵衣服的学生跑了出来,开始在门口讥笑。
吵闹声引起了校长李元甫的注意,不一会儿,李元甫来了,诸位学生一看赶忙立正恭敬喊道:“堂长好。”
毛主席一听眼前此人就是堂长,赶忙将自己想要求学的愿望讲了出来。
“你要入学?确实没有办法,考试时间过了”,说完这句话,李元甫像是想到了什么一样,他又补充道
:“不过,你要是有真才实学的话,入学也不是不可能。”
毛主席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了笑容,接着,李元甫交给他一张纸,上面写着“言志”二字。
“你以言志为题,写一篇文章,如果写得好,我可以破格领取。”
李元甫的话像是给毛主席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当天晚上,毛主席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下一篇文章。
第二天,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先是被送到了老师谭咏春处,谭咏春看后内心惊讶,别人的文章都是说要多学孔孟学说,成名成家,光宗耀祖。
而毛主席的文章则是痛斥时局利弊,抒发远大抱负,谭咏春内心高兴
:“这是一个有大志的学生。”
当天,谭咏春就说要录取毛主席,可是这件事被学校阻止了,原因就是湘乡学堂不招湘乡之外的外地人。
谭咏春不想失去毛主席这个可造之材,就拿着文章找到了校长李元甫,李元甫看完文章,内心震惊
:“这个年轻人,果然与其他人不一样。”
没多久,李元甫召开了校董事会,讨论要不要接收毛主席,会上明显分为两个团体,一个是以谭咏春、李元甫为首的同意接收毛主席,另一派就是以当地豪绅为主,他们反对接收毛主席。
豪绅不愿接收毛主席是因为这个学堂一直是他们培养自己子弟的地方,学费和膳宿费有公家补贴,如果毛主席来了,就打破了先例。
李元甫才不管那么多
:“中国人能去外国留学,可是湘潭人不能来湘乡读书?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校董们似乎并没有被李元甫的话打动,李元甫接着说
:“如果像这样的奇才都不招收的话,我就立马辞去堂长。”
听到这句话,校董们着急了,他们商议后最终同意毛主席入学。
当年轻的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了许久,可让他没想到的是,
刚入学,他就遇到了烦心事。
同学歧视,老师,校长出手保护
学堂从建立以来,就没有接收过外县人,毛主席是头一个,他虽然打破了规矩,但是同学们并没有将他平等看待。
20多年后,毛主席在延安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谈到了自己在东山学堂的遭遇
:“很多富家的同学看不起我,因为我平常总穿着破旧的衣服,湘乡分上、中、下三部分,上湘乡与下湘乡械斗不断,因为我是外乡人,结果三个地区的学生都歧视我......”
毛主席的遭遇让非常欣赏他的老师谭咏春很生气。
谭咏春叫来了儿子谭世瑛,让谭世瑛和毛主席住在同一宿舍,充当他的“卫士”
由此,毛主席之后受到欺负时,
谭世瑛
就会出手,由于谭世瑛的身份不一般,是老师的儿子,因而那些富家子弟也会收敛很多。
有时候,由于毛主席家穷,吃不了好饭,没有厚衣服,谭咏春就会让儿子带给毛主席一些,
对于老师谭咏春的关爱,毛主席一生都没有忘记。
在多日的同窗学习中,毛主席与谭世瑛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建国后,谭世瑛生活困难,毛主席念念不忘,曾邀请他来北京居住一段时间,后来他又寄去300元稿费资助他。
虽然在学校里有谭世瑛的保护,但是毛主席并未完全被同学接纳,关键时刻,又是校长李元甫出手了。
一天,李元甫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说
:“凡我堂堂之学子,没有富贵贫贱之别,唯有才智人品高下之分...毛泽东,虽来自湘潭,出身农家,然吾观其诗文,戛戛独造,言为心声.......实为我校一奇才!”
在老师谭咏春和校长李元甫的鼎力维护下,学堂的学生与毛主席打成了一片,接触的时间久了,他们也都明白,毛主席并非“池中物”,
对于这一点,毛主席的同学
萧三
体会最深……
“洋学堂”果然名不虚传
萧三
有一本书叫《世界英雄豪杰传》,毛主席得知后,非常渴望一读,萧三此时并未将毛主席同等对待,尽管老师和校长都说毛主席是个“建国材”,可萧三就是不信。
毛主席找到萧三借书,萧三没有立刻答应,而是给毛主席设了一个对子关卡。
“你听着,上联是,‘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
毛主席静静思虑一番后回答
:“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听完毛主席话,萧三有些羞愧,连忙将书递过去,开口道
:“请怒小弟无礼,兄为大才,愿为知己,地久天长。”
毛主席笑笑,两人紧紧握着手,通过萧三的这本书,毛主席知道了拿破仑,彼得大帝,孟德斯鸠等人,这让他的视野宽阔了许多。
至于萧三,他确实和毛主席成为了好友,两人之后还成为了革命战友。
后来在延安窑洞,毛主席同斯诺谈话时说
:“我在东山学校学习时,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特别是有两个是我的好同志,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
这个作家,指的就是萧三。
东山学堂不愧是一个“洋学堂”,毛主席在这里学习,不仅知道了世界上的英雄人物,还第一次接触了英语课:“早上ABCD,晚上之乎着也。”
毛主席第一次接触了物理课,知道了“热胀冷缩”的道理,第一次接触了音乐课,直到几十年后,他还依然能够哼出当年老师教给他们的歌曲。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第一次看到了中国的地图。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的国家这么大,英国,法国,德国他们加起来也没有我们大,可是他们却来瓜分我们。”
老师又指着地图上的日本
:“与我们邻近的日本,虽然是个很小的岛国,但是他们却像是一条蚕,不断地蚕食着我们,同学们,一定要发奋学习,努力让失去的土地再回到中国的版图上。”
老师的话让毛主席陷入了沉思,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让他觉得“己任”重大,为此,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子任”,意为救国是自己的责任。
子任
也是毛主席的第一个笔名。
随着时间的流逝,毛主席在东山学堂能够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少,就在这时,
老师贺南纲告诉他一个好消息。
新征程
在东山学堂中,除了校长李元甫,谭咏春对毛主席非常看重和欣赏外,贺南纲也是如此,毛主席每次的学膳费不能及时交时,他都会从自己的薪金中拨付。
后来,贺南纲还免费赠送了一套丝绸缎面装订的
《了凡纲鉴》
给毛主席,此事曾引起了一时的轰动。
1910年底,贺南纲收到湘乡驻省中学堂的聘书,邀请他去长沙任教,贺南纲先是找到了谭咏春,两人对毛主席的情况作了简单讨论,他们一致认为,东山学堂里已经没有什么好教给他的了,如果继续留在东山学堂,对他的发展很不利,因而俩人决定送毛主席去长沙读中学。
两位老师先是找到了校长李元甫,李元甫听后大力支持,
他当场表态要给毛主席写介绍信。
很快,毛主席就接到通知,来到校长办公室,谭咏春语气恳切地说
:“润之,你的成绩都很好,何必再读小学,这样会耽误你的,你去省城读中学好不好?”
毛主席听后摇了摇头,这让屋内的三人都很惊讶,连忙问原因。
“长沙的学费太贵,家里供养不起,再说我在长沙没熟人,也没关系,怕是学堂的门都进不去,”
三位老师一听,原来是这个原因,李元甫当即将介绍信拿了出来,然后谭咏春接着说:“长沙有个湘乡驻省中学堂,是湘乡会馆办的,你如果去报考,以你的成绩,肯定可以考上,不仅如此,你还可以吃公费。”
听到这番话,毛主席的眼睛亮了。
“多谢三位老师,我放假回家后和父母商量一下,明年就去长沙报考。”
转眼间,一学期过去了,毛主席决定离开学堂,那一天,他来到岸边,准备乘船出发,谭世瑛、萧三等同学都来送他。
毛主席深情地说
:“请你们回去转告李堂长、贺先生、谭先生,我毛主席这一世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恩德!”
1911年,毛主席拿着校长李元甫的信,又经贺南纲老师和表兄王季范担保,顺利地进入了湘乡驻省中学,
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新征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955年,当年的那个穷书生毛主席,此时已经成为了四万万人心中的“大救星”
尽管身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毛主席依然牢记着当年几位老师对他的栽培之情。
这一年,他在接见昔日同窗好友谭世瑛时说
:“李元甫先生、贺岚岗先生,还有你父亲,都是热心的教育家……没有他们,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
毛主席的一番话,让谭世瑛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成功之后,不忘恩师,对于毛主席来说,这也是他的平凡,伟大之处。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一些贵人,这些人也许是你的老师,朋友,同学.......他们为我们点亮人生,指明道路,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忘初心,不忘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