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自建立明朝以来,一直对百姓都很好,是因为他也曾经是一个老百姓,是一个农民,了解普罗大众的苦恼。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个经历,他特别痛恨贪官。
在朱元璋在位期间,反腐是空前绝后的。可是,明朝的官员的工资并不是很高,而这点儿微薄的工资还得养活一家上下老小,实在不够花。
于是,朱元璋杀了一波,又有一波贪污,就像葫芦娃救爷爷,一个接着一个往里送。朱元璋在位期间一共发起了六起较大的肃清贪污,一共杀了贪官污吏大约15万人。
朱元璋
朱元璋为了更好地监 些官员,也就是朱元璋的耳目。这个机构可怕到了什么程度,就连官员在自己家做了什么,朱元璋马上就能知道。据说,朱元璋曾经问过一个官员昨天晚上他是不是做了什么,还拿出一副他昨天正在做这事的画像。
可见,朱元璋当时的眼线非常厉害,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瞒过他的眼睛。
但是,有一件事持续了一段时间,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朱元璋不知道,这无疑触及了这位逆鳞,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空印案。
空印案
在洪武初年,朱元璋下令,每年各布政司都要向京中户部呈报各处的财政收支和税项,并呈报各省。
但当地的小官没有资格直接把他们运到京城,因此只能先将所有的钱粮、军需等款项层层上报,由县先报给府,再由府报给布政司,再由布政司报到户部。
最后这些名目到达了户部之后,再由户部官员进行审批,对比审核。如果当地报告的数量与户部所掌握的数据稍有不符,则不能进行结算。
其实现在也是如此,企业的账上但凡出现一毛钱的误差,都要一点点地找出来是哪个地方不对。企业如此,国家更是如此,账马虎不得。
朱元璋
可是,当时不能像现在一样打个电话、发个传真就能解决,明朝需要官员再带着文书回到自己的办公地,再重新填报。重新提报就需要由地方各级单位层层传递,盖好官印,县传府,府传布政司,布政司再传户部,又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而且,再送回南京,也并不能保证接下来就一定可以和户部的数目对上。光是路程就需要很久,近的就需要十来天,远的更是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到,再加上回到地方走的那些程序。只要出现一点儿错误,那今天这个官员就真的什么都不用干了,半年都得在路上。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避免繁重的工作,在去向中央提交报告时,地方官员都会带一份空白报表,由地方各级政府盖上官印。
若原始账册与户部有一丁点对不上,则可用空白报表填补与户部拿到同一数目。这样,不但省去了来回奔波的艰辛,更节省了巨大的工作量。
这件事大家都这么做,属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只有朱元璋不知道。所以,当他发现这件事情的时候,非常愤怒。他认为这是一次集体造假,各个相关部门相互包庇、共同贪污,关键是大家都知道居然没有一个人告诉他的。
于是,全国13个布政司、153个府、234个州、1171个县的大小官员都没有逃脱贪污和欺君的罪名。
人人自危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在位有一段时间了,大家也都了解朱元璋是什么样的人,和他一起的开国功臣都说杀就杀,在前几次肃贪中更是杀了不少人。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从来不开玩笑,他做事就是要把事情做绝,调查这件事,那么一定会把牵连到的全部都杀掉。一时间朝堂上都人人自危,生怕波及到自己,更没有人敢替这些人讲话。但是有一个人站了出来,郑士利。
郑士利的哥哥郑士元就是空印案的牵连者,他为了避免让朱元璋认为自己是为了自己兄长才上书的,特意等到自己的哥哥出狱之后,才把奏折呈递给朱元璋。
郑士利认为,朱元璋想要惩罚空印案的这些官员是因为害怕奸佞小人从中贪污而危害百姓。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四种看法来否定奸臣用空印贪污的可能性。
剧照
他认为,一是因为空印账册盖的是印迹,具体到每张纸上的印迹并不完整,与一纸一印不同,即使流散出去,也不能办成什么事。
二是这些账目数字,府必合省,省必合部,出入对错最后是户部说了算。与部与省之间的距离,远则六七千里,近也三四千里,一旦有错,一趟来回差不多要一年。“先印后书”是权宜之计,在历朝历代都有这种现象。
三是国家立法必须有明确的法律,然后才能依法对违法者进行惩罚。但并没有法律明确规定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每个人都这样做,也不知道有罪。现在没有法律依据就说那些官员有罪,是不能服众的。
四是一个官员的培养往往需要几十年的功夫,再重新培养一个太难了。朱元璋见了郑士利上书,怒不可遏,下令丞相御史追查幕后主使。但是哪有什么幕后主使,不过是一个说实话的人而已。
郑士利被流放,并且不仅空印案中的官员没有因此而得到赦免,就连已获释的郑士元也因此而被捕流放。
朱元璋(剧照)
结语
在朱元璋时期当官属实是当时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当时有个好玩的现象,那就是官员去上朝之前都会和家人告别一下,若是晚上能平安回家,那就会大家一起庆祝。真的是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度过。
也可见朱元璋对待官员是有多么残暴,多么不留情面。当然,事物都是有两方面的,朱元璋对待普通老百姓还是很不错的,也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