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自立为帝,正式建立了蜀汉。同年,他以替关羽报仇为由,集结大军准备征讨东吴,展现出强大的气势。孙权在未能达成和平协议后,决定派陆逊带领军队应战,同时向曹魏称臣,以避免两线作战。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陆逊巧妙地以逸待劳的策略成功抵挡住了蜀汉的大军,给蜀汉带来了一场惨败。
到了公元222年8月,陆逊在夷陵一带给蜀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蜀汉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刘备虽然勉强逃入白帝城,但国家的损失却是无法轻易恢复的。在这个背景下,东吴的文武大臣们就是否追击刘备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战派的徐盛、潘璋、宋谦等人认为,应该乘胜追击,直指益州。他们认为,只要继续进攻,就有可能俘获刘备,并彻底摧毁蜀汉的抵抗力量。
《三国志》记载,刘备住进白帝城后,徐盛、潘璋、宋谦等人纷纷上表主张继续进攻,他们坚信刘备此时已经无力反抗,必定可以轻易擒获。孙权对此十分关注,于是询问大都督陆逊的意见。陆逊与朱然、骆统等人认为,不宜贸然追击刘备。他们认为,曹丕正在调兵遣将,表面上似乎是支持东吴攻打蜀汉,但实际上可能暗藏对东吴的威胁,意图趁机进攻东吴。此时,东吴主力正在与蜀汉大军交战,后方防线空虚,极有可能被魏国趁虚而入。
在听取陆逊的意见后,孙权意识到当前最大的威胁来自魏国,而不是蜀汉,决定放弃追击刘备,撤兵回国,以防魏国乘虚袭击。对于东吴而言,放弃追击刘备的决定其实是合乎逻辑的。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魏、蜀、吴三国的博弈已经异常复杂,一旦其中两方发生大规模冲突,无论胜负如何,第三方都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此外,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都难以与魏国抗衡。蜀汉的领土仅限益州,而东吴则占据了荆州、扬州、交州等地,剩下的所有州郡都在魏国的控制之下。东吴的兵力有限,无法同时应对蜀汉和曹魏的双重压力,因此,在获得一定战果后,东吴选择放弃继续进攻蜀汉。
从另一个角度看,东吴在此时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吞并蜀汉。尽管刘备失去了大量兵员,并且关羽、张飞等重臣先后丧命,但蜀汉依然拥有诸葛亮、李严等智谋过人的文官,以及魏延、马超、赵云等武勇过人的将领。换句话说,蜀汉虽然在夷陵之战中失去了部分年轻将领,但仍有大量经验丰富的军官守卫益州。
益州地势险要,东吴若想轻易攻下并非易事。从地理上看,益州位于荆州的上游,东吴若进攻,军队需逆流而上,行动极为不便,一旦遇到困难,可能会造成兵力浪费。而且,蜀汉一旦阻滞东吴军队的进攻,魏国可能会趁机从侧面发动攻击,最终得不偿失。
再者,东吴本土作战,且充分发挥了水军的优势,在夷陵之战中,蜀军未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兵力疲惫。随着夏季的酷热,蜀军士气低落,水军被迫移至陆地作战,失去了水陆协同作战的优势。此外,蜀军深入敌国腹地,长时间作战导致后勤补给困难,也使得蜀汉的军力出现了严重问题,最终败北。
然而,若东吴选择进攻益州,面临的困难则更加严峻。东吴不仅要保障大军的粮草补给,还需要具备强大的步兵和骑兵力量。而在攻城方面,东吴并不具备绝对优势。例如,公元215年,孙权亲自率领10万大军攻打合肥,却未能攻破守城仅有数千人的合肥,且在张辽的反击下差点遭遇重大损失。由此可见,东吴的攻城能力相较于蜀汉和曹魏存在一定差距。